正文

关于“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的思考

记住乡愁:2017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主题征文优秀作品选 作者:


关于“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的思考

张 艮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各地和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还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它体现了中华传统乡愁文化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性、建设性、亲情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坚守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牢牢记住乡愁,就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最容易实践的方式之一。

一、何谓乡愁

乡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思乡的忧伤情怀。人们常说的乡愁是对家乡的山水、古树、古巷或者美食的思念。其实,乡愁的引申范围很广,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乡愁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每个人本能地具有自然和历史社会发展的印记,对自己生长的地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情等有一种深切的情感投入、深刻的生活记忆,总是关注着、牵挂着和感恩着,成为永久的怀念。乡愁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饱含着传统价值观。在乡愁的思念里,每个人都能沿着自己家乡所保留的传统习俗和民约,遵循着世代流传的行为道德规范,自觉地以“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约束自己。记住乡愁,就是坚守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记住乡愁的意义

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会让人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和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缅怀。

记住乡愁可以增添国人的文化自信。海外的不少华人社区,虽然处在异国他乡,但也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海外华人的思乡情结,乡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记住乡愁可以强化民众的归属感。乡愁可以让人寻根村落的传统历史,梳理村落的发展脉络,以唤起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记住乡愁可以增强民众的凝聚力、感召力。乡愁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总在牵连着人们的心怀和感念,是家乡儿女的共同语言、感情纽带和精神支柱以及支持家乡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记住乡愁面临的问题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乡愁文化正遭到极大的破坏,甚至有消亡的危险。这对子孙后代记住乡愁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乡愁文化目前还仅仅停留在民间感悟上,当前社会对于乡愁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有许多人对乡愁还存在观念偏差,认为乡愁过时了,也不好懂、枯燥乏味,因而冷淡了乡愁。乡愁在民众的社会意识当中还比较模糊、疏远,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家庭、学校不自觉地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命脉的割断,带来了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由此造成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的薄弱,甚至是缺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缺乏城市文化特色和文化情结的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多数老城区被迫拆除改建成高楼大厦,乡村在减少,因而能够象征那个地方那个时代,诸如山水风景、历史文化和社会风情的特征印记逐渐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家乡难以激起现在很多人对于故乡的眷恋和强烈的乡愁共鸣,这对乡愁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能够产生乡愁的地理空间已然不复存在。

第二,西方节日文化的迅速涌入强烈冲击着乡愁所依存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体系。改革开放后,西方节日和英语上升到一个空前绝后的地位,以至于本来就被忽视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理念以及受到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均遭到漠视。一项针对90后大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态度的调研表明,68.2%的学生表示喜欢过西方节日,66.5% 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形式轻松愉悦,47.3%的学生认为过西方节日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这深刻地反映出现如今西方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在新生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下被忽视、被遗忘的。

第三,乡愁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挖掘研究,乡愁文化的宣传方式和手段也相对单一。长期以来,我们在乡愁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研究梳理工作各执一派,学贯中西、通古知今的新一代传统文化研究比较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缺乏明确界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不清,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对象不清楚。在乡愁文化宣传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社会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包办文化传承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多以说教灌输方式为主,不能寓教于乐,也无法与公众需求有效对接,这直接导致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不畅通、参与的意愿不强烈,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

此外,教育的弊端导致乡愁文化的严重流失。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在教育。我国教育的弊端,有时还存在对学生管得太死、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的现象,这也从新生代热衷于国外文化而忽视本国文化的现象中有所体现。当前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往往偏重于孩子身体的成长、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为人哲学、道德导向、价值引导等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乡愁文化最为强调的家国认同感、凝聚力、感召力上的解读与思想传递存在明显不足,远远没有在人民心中建立起文化自信以及自觉构筑魅力中国“城市梦”的意识。

四、记住乡愁的有效措施

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和传播科技突飞猛进的全球化形势下,如何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突破观念藩篱,破除体制障碍,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在记住乡愁中有效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

正因为“乡愁”是一种文化情感,是一种精神追求,因此,要记住乡愁就必须保护文化。新型城镇化不能搞千篇一律的新城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总原则,着力打造地方/区域特色明显、兼具开发潜力的特色城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产城一体化”。第一方面,乡愁的重要情感源头是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特色城镇的建立需要保护传统村镇的整体格局、街巷特点、民居风格,以及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诸葛村的“八卦阵图”格局、王村古镇的“边寨”、碛口古镇的“晋商码头”景观基因。第二方面,保护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必须靠政府主导,绝对不能实行市场主导,而政府主导的关键是既要立法保护,又要结合实际解决原住民的居住和发展问题,中国现已出台了一些相关条例(比如《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街区保护条例》和《城乡规划条例》),这对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的保护也是很有利的。最后,地方政府作为特色城镇建设的直接实施者,需要加强居民的特色文化保护意识,解决各方责权利关系问题,应该认真贯彻条例以增强地方居民的保护意识,通过保障建设资金来保护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减缓文物古迹损毁。同时,从与专家、村民共同建立起乡村社会的制度框架、治理体系、监督和评估机制入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在广大乡村建设中可以复制实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二)积极稳妥吸收外来文化

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在坚决传承乡愁文化的同时适度吸收西方文化。我们要秉承可以改变文化形态,但绝不可改变乡愁文化精髓的宗旨,始终本着一种包容的心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接受西方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不断充实我们的文化生活,大大促进传统文化自身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如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日子,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可以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的进程。

(三)大力提高乡愁文化的社会关注度

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激发对乡愁文化的热情。事实证明,仅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因为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其职能应是加强宏观管理,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愁文化传承与弘扬。可以大力制作播出像《记住乡愁》《中国诗词大会》《舌尖上的中国》《朗读者》一样优秀的电视节目,在传播经典的基础上,以清新隽永的风格吸引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乡愁文化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引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思考。营造良好的乡愁文化氛围。文化的流传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具备了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才能让青年一代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有机会去感受传统文化的优美,进一步继续发扬传统文化。因此,把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对加强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可以多举办一些民俗性的活动,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扎根,这或许比仅仅形式上的放假更能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

(四)深抓乡愁文化教育

在教育教学方面,更新教育理念并编写弘扬乡愁文化的教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特别是要加大对下一代的教育,重视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建议写好弘扬乡愁文化的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乡愁文化的概念和范畴进行明确界定,阐释基本内涵,大力宣讲乡愁文化,编辑学习乡愁文化读本,同时把《弟子规》《道德经》等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幼儿园和小学教材。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聚焦记忆中的乡愁,珍视家乡风俗特色,才能有机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其时代价值。因此,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得到更好的坚守和继承,就需要记住乡愁,让乡愁真正铭刻于我们的记忆当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