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第一节 旷日持久的亚细亚之争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
基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解开东方社会之谜
一种普遍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经济特征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政治特征
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次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第四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农村公社的
三种原生类型
历史过程多样性起源于原始社会
(l) 亚细亚所有制形式
(2) 古代所有制形式
(3) 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
农村公社的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第五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次生阶段的三种
不同类型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印度社会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社会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中国社会
第六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的历史
过程理论
历史单位
历史环境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历史过程的多样性
三大社会形态与历史过程的统一性
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
资本的文明面
三大历史阶段
历史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新的视角一交往方式
现实社会主义的正确定位
第七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晚年的沉思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
第二阶段:六、七十年代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
第二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列宁最初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节 恩格斯晚年的思考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
1894年:事情正在起变化
不要盲然搞“国家社会主义”
第二节 二十世纪的最初争论
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性质
1906年:“亚细亚复辟”
第三节 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实践
1917年:“国家垄断制”
1918年:“消灭自由贸易”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回到“亚细亚”
第四节 新经济政策道路
“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社会主义观念的飞跃
第五节 列宁晚年的思考
走东方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改革思路
文化改革思路
政治改革思路
无尽的思念
第三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中国建国思路
第一节 中国是亚细亚社会吗?
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之争
抗战时期:中日之争
改革初期:重提“亚细亚”
第二节 最初的觉醒——建国大思路反思之一
第一个建国纲领
伟大的七年(1949-1957)
1956年的思想解放
第三节 二十年反思
“左倾”端倪
偏离重心
急于过渡
本质还是社会主义问题
第四章 唯一正确的建国思路
第一节 深沉的历史反思——邓小平建国思路
的形成
对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
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对亚细亚封建主义传统的深沉反思
对世界历史发展共同规律的反思
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对市场经济的反思
第二节 坚定的改革实践——邓小平建国思路的拓展
对思想路线的反思
重提价值标准
以民为本
不屈的实践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第四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晚年的沉思
第二次飞跃——恩格斯晚年的沉思
第三次飞跃——列宁晚年的沉思
第四次飞跃——邓小平晚年的沉思
第五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中国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
的艰巨性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之争
亚细亚经济传统与现时代
亚细亚政治传统与现时代
亚细亚文化传统与现时代
亚细亚传统与“左”倾建国思路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潜优性
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性格与中国现代化
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股份制道路
附录:马克思恩格斯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