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
一 风格独特的邓小平理论
二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
四 “三落三起”的独特经历 邓小平
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六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学
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两个凡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毛泽东思想的
根本点
二 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达到实事求是
三 在摸索中“求是”,在试验中创新。按照辩证法
办事
四 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真理与价值
的统一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二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三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
本质在社会形态运动规律上的体现
四 消灭剥削、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在
社会主体价值目标上的体现
五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迎接知识经济
时代的到来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三 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五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五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一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当代中国改革的
历史必然性
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四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五 改革 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
一 封闭只能导致贫困落后、愚昧无知
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三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四 建立对外开放的基地。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
五 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六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第七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二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不是
资本主义的专利
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五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制度
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三 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的选择
四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五 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兼顾公平
与效率的分配制度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二 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
三 要有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农业是根本
四 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
五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十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
一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二 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三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四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五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的
战略地位
二 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公民。精神文明
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三 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保持一致 精神
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
四 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思想道德
建设
五 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科学文化建设
六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
必然选择
二 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当代中国的一切
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共产党
三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加强党的思想、
组织和作风建设
四 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五 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的团结
六 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第十三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一 用新的思路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一国两制”
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 “一国两制”构想归功于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一国两制”构想与世界的
现实和中国的实际
三 “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