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出版社别出心裁,天下首倡,编辑出版“博导文丛”。我虽不才,忝列博士生导师之林,并且被选为丛书的最初几位作者之一,幸何如之,岂有不积极响应之理。我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向来比较宽泛。除了自己的专业经济学之外,其他文章也写一点;经济方面的文章,也涉及比较广泛的领域。体裁也不拘一格。根据出版社所确定的宗旨,加上篇幅的限制,本书只选经济学方面的文章,在经济文章中又偏重于理论方面。经济学之外的文章,以及可以列人经济文章的调查报告。政策建议、经济史考证、经济评论和其他杂著,都没有选人。几部专著自然难以选入。这些文章,不能说都是代表作,但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我20年来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多年来我一直在党和政府领导机关的研究部门供职,是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工作的。本书所提出的见解,有些已经被实践证明其正确性,有些还在等待实践的检验。20年前所实现的全国工作着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经济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经济学界不少同志对于这种转变作过研究。我在90年代初曾经作过理论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在发展模式上,从过去那种片面追求产值、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的粗放经营,转到注重结构优化、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目标是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变:由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转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同这些转变有关,故以《在经济转折中》名之。我以往出版的几本经济学论文集,都是循常规以时间先后为序编排的。这次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厚今薄古”的办法,由近而及远。主要是考虑,一般读者并不关心作者研究工作的历程和思想发展的轨迹,阅读的兴趣首先是和现实经济问题关系密切的文章,这样编排或许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方便。书是今年4月下旬编讫交付出版社的。在11月份印刷已经完成的时候,出版社发现我10月26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一次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认为同本书主题密切相关,是新的研究成果,建议补入。我没有异议,并且趁机把原先被删去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的教训》重新编入,因为这一篇有些新的见解,同《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可以互为补充,给读者提供一些关于1997年以来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更为完整的认识。文章页码编排上因此产生小小不谐,只能是两利相权取其大了。我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现在是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把我去年为纪念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而写的《我与北大》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属于“夫子自道”性质,想来不致被读者视为蛇足。王梦奎1999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