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小传冯至,现代诗人、作家、学者、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1905年9月17日生于河北涿县。幼年在家乡读小学,12岁时考入北京第四中学,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文学的启蒙。1921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并尝试新诗写作。1923年进入德文系本科学习,同年暑假参加创立于上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在《浅草季刊》发表诗和散文。随着浅草社解散,1925年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在北京另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与《沉钟丛刊》。1927年春,冯至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出版。同年秋北大毕业后赴哈尔滨第一中学任教,创作了长诗《北游》。同年返回北平,在孔德学校教国文。1929年8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出版。1930年10月至1935年6月,冯至先后于德国柏林、海岱山学习文学和哲学,接近基尔凯戈尔、尼采以及雅斯丕斯的存在主义哲学,欣赏梵诃和高更的绘画,以极大的兴趣深入到里尔克的诗歌中去。1935年9月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设高中。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辗转浙赣桂,于1939年初到了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1942年5月,诗集《十四行集》由桂林明日社出版;散文集《山水》也于1943年9月由重庆国民出版社出版。抗战胜利后,返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7年,小说《伍子胥》出版。建国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64年9月,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任名誉所长,1993年2月22日去世。陆续出版有散文集、传记、诗集译著多部,其中《杜甫传》、论文集《诗与遗产》、《论歌德》为学术领域的代表作。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其早期结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中的作品真实传达了“五四”以后知识青年渴望光明和爱情,却无法冲破眼前黑暗的苦闷心声。除了抒情短诗,《昨日之歌》中的《帷幔》、《蚕马》等叙事长诗将故事的传奇性、诗歌的韵律感、浪漫诚挚的抒情态度熔于一炉,为20年代新诗重要收获。《十四行集》被称为“沉思的诗”,虽采用西方十四行体,却“并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诗文自选琐记》)诗人把时代、生命、自然的界限拆除通融,达到生命与艺术、体验与哲思的沉醉式观照,使中国新诗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取得了思想和艺术高度统一的杰出成就。散文集《山水》注重描摹山水,折射世态人情,用疏朗、清澈、富有情致的文字,揭示自然的哲理,多数篇章可视为《十四行集》的姊妹篇。中篇小说《伍子胥》被誉为“中国的奥德赛”,作者利用抗战时的经验,把一个古代的逃亡故事与真实的时代的生命体验合二为一了。小说散文诗式的片断既描写诸种人事、风物,更注重它们在一路飘泊的伍子胥内心引发的对生命意义的沉思和反省。小说最终“存在主义化”了,复仇的主题最终转化为一个选择的问题,在平静的诗意画面中提升了现代小说的品格。建国后冯至虽结集不少创作,但囿于条件成就平平,其主要贡献在学术和翻译方面。其关于杜甫、海涅、歌德的研究颇具高度,1983年3月曾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学院颁发的歌德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