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一本案例著作,精心挑选了发生在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典型违法案例,并加以剖析。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一种工作?因为在中国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目睹了国有企业的改制和解困。融资渠道的拓宽、投资理财选择的增加,更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琼民源、红光实业、大庆联底郑百文等等欺诈违法事件,给了人们深刻的警示。所以,笔者把目光聚焦在证券市场的违法行为上,通过对于违法行为的解析,来探究如何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证券市场。法律上的案例多指出现侵权纠纷而涉讼的案例,通过研究案例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确定相应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这是法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本书所集中的案例则并非如此。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法到有法的不断发展的市场。换言之,往往是先有违法行为,然后才有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出台后,其许多行为才会表现为违规行为或者是违法行为。本书是以行政处罚案例而非诉讼案例为主来展开探讨,这恰是因为证券市场是以行政监督为主,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的一个领域。因此也必然会表现出行政处罚案例远远多于司法诉讼案例的特征。另外一方面,笔者不仅关心个案中的法律关系,更关注同一类别案例所揭示的制度背景。通过案例的解析,来分析如何完善证券市场制度,而不是就事论事而已。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督机关,实在功不可没。这些年来,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的“三公”秩序,查处了大量的违法案件,积累下可贵的案例研究资料。梳理和运用这些案例,对于学术界和社会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些新生的案例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和研究,这样的工作目前还没有人做过,而笔者有幸做这样的尝试。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特点,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除了各国证券法都明确予以禁止的操纵市场、内幕交易、欺诈客户等违法行为外,还有利用个人账户炒作股票。违规中购基金、违规境外间接上市等颇具有中国特色的违法行为。另外,我们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尽管有着高出发达国家许多的上市资格要求,也经过了严格的中介机构的审查,但是那些愚弄投资者的欺诈事件为什么还会频繁出现?为什么内幕交易发生频频,但是真正能够查处的却是少数呢?为什么上市公司寻求上市不得不缩股,上市后又为什么配股成风呢?我们发现除了违法者利欲熏心之外,往往是因为有缺憾的体制设计,导致了违法行为的产生。例如上市的额度制度、发行的审批制度、过分重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等。因此要遏制违法行为,我们就要对有缺憾的体制设计进行改革。本书的目的并非是要揭示所有案例的来龙去脉,而是试图以案例为典型,说明其法律要件的构成,研究其防范。当然,除了对于案件本身的评述之外,我们还对上述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做了诠释。这种思考恰恰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本书的作者全部由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人员构成,其主要是法律专业背景,都具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以保证本书的深度和写作质量。本书所涉及的案例案情主要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的公告及相关渠道,而案例的背景是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由作者添加的。本书的特色在于对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案例的应用,但案例的评述都属于作者的个人意见,仅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并由作者个人负责。还要强调的是,集纳这些案例在本书中是重在分析现象,研究问题,并非报道、披露案例的当事者及相关数据,书中个别案例若因行政或司法处理另有新情况的,编著者也不可能完全知情,对此,请有关方面和读者见谅,若引用本书,请再具体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