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术史的回顾
三 本书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第一章 民族定位——新学民族性问题的再思考
一 “西学”说的历史考辨
二 “新学”的指属范围
三 “新旧”之争的启示
四 逻辑的结论
第二章 经世致用——旧学走向新学的内在动因
一 经世思潮与学术文化的历史转向
二 “经世”之学的时代特征
三 从“经世”之学到“学习西方”
四 “经世致用”与近代“新学”
第三章 洋务运动——沟通“中西”学的桥梁
一 西学传入与新学形成的时差
二 “中西之争”与“华夷之辨”
三 “致用”——接通中西学的切入点
四 “化西学为中学”
第四章 戊戌“新学”——近代“新学”的初步形成
一 “新学”形成的历史际遇
二 “万木草堂”的“新学”体制
三 戊戌“新学”中的西学
四 戊戌“新学”与今文公羊学
第五章 兴学堂——近代“新学”的制度化建设
一 旧学体制内的变动趋向
二 新学制的探索与尝试
三 张之洞与晚清新学制
四 新学体制的最终形成及其特征
第六章 新旧比较——“新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即中即西”之学
二 历史轨迹与基本内容
三 走向衰亡的“旧学”
四 国学的兴起与新学的命运
第七章 中体西用——近代新学的文化模式
一 从“道器”论到“本末”论
二 “中体西用”模式的形成
三 “体用”模式的演变
四 “体用”模式的历史作用
第八章 新学与社会文明转型的几点思考
一 近代社会文明的历史需求
二 “新文化”的历史前提
三 新学与现代化——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