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用性别学(不仅是女性主义)视点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小说的书。仅从中国大陆人文学界的范围来说,目前这样的视角是颇为新颖而且引人注目的;就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来说,假乎更具有某种开创的性质。把<红楼梦><水浒传)这样一些“国宝”级文学巨著同<肉蒲团><痴婆子传>之类的“淫邪”小说放在同一个桌面上来讨论其中的性别角色问题,这个做法本身可能就会冒犯某些格守学科常规的正统学者。著者在做这样的构思时是否包含着要颠覆流行的文学典律(canon)的既定格局之意图,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绍先不愿意按照研究古代小说的老路子去展开他的课题。以“性别”(Gender)角色的作用为一种新的判断尺度,是否可以给古代小说带来新的“典律化”(Canonize)契机呢?如果把视界从本土学术圈拓展开来,就不难看到类似的对文学作品的“再解读”尝试与对文化价值的“重估”一类做法,在国际学术界已渐成风气。而从性别视角出发的重读与重估可以说成果尤为丰厚。比如我的办公室里手边就有的出版物中,有用性别视角重读世界神话的<女性主义神话学指南>①,重读<圣经·创世纪)的<创世纪的女性阅读指南)②;甚至给女性主义理论以深刻影响的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本人的理论,也被好事者做了非男性化的解读,推出厚达250页的<德里达的女性主义阐释>③。至于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化文本的再解读,有日本学者佐喜真兴英的<女人政治考)和市川茂孝的<母权与父权的文化史>、林道义的<尊与巫女的神话学>等一大批新潮著述。有了这样的大背景认识,回过头来看孙绍先的这部十分大胆的著作,也就不会过于大惊小怪了。英雄与美人是世界性的文学主题。我国俗语中也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一说。若不是嫦娥窃取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索得的不死药,英雄可能不一定必定要面对死亡之命运吧?绍先在本书中探讨的男性英雄们稍显特别,这里既有明显患着厌女症(Mysogyny)的<水浒>中的大男人们,也有以逐香猎艳为能事的所谓“性英雄”,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和<肉蒲团>中的未央生。只是由于他们与女性的关系不同,这些英雄的用武之地显得那样天差地别,或战死疆场,留得一个不近女色的好名声;或髓竭而亡,丧生于纵欲的绣床上。这难道就是父权制的中国文化传统为了验证女人祸水论而为男性英雄设定的非此即彼之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