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真是一块金字招牌,凡是沾了这两字的边,总能惹的沸沸扬扬。远的不说,近的就有余杰为证。孰不知,北大新文人是个群体,橡子也是其中一员。《王菲为什么不爱我》,在哗众取宠的名字后面,橡子仿佛要告诉人们某种秘不可宣的道理,可以悠然心会,却无法讲出来的道理。《我的父亲是个酒鬼》、《乡愁会让人阳痿吗》、《朝向天空的旅行》、《一只土蜂在傍晚的沉思》、《令人不安的江湖梦》……一个诗人的柔软情怀流溢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动不已!本书的热卖也证明:橡子这两个字对那些缅怀或者向往80年代的人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 [文章节选]保险内裤保护了谁一种据说可以捍卫贞操的保险内裤被送到专利局的同时,也把一个性伦理问题摆在了大众面前:如果你的配偶以婚姻的名义要求你穿上这种贞操裤,你将做何选择?与封建时期的贞操锁相比,保险内裤有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首先,它既有女式也有男式,不存在性别歧视问题;其次,由于它采用了密码锁这种电子技术,而具备了时代特色;最后,它的穿着依靠自愿,因而不具有暴力色彩。有了男女平等、手段先进和非强迫性这三重保护色,保险内裤这种荒诞不经的东西马上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二奶”克星和道德卫士,并有可能阻挡爱滋病的蔓延,似乎只要保险内裤一上市,红杏出墙这种人类的“原罪”就能够得到彻底根治,婚姻破裂也不复出现,无数家庭也将因此尽享人伦之乐,那困扰着人类社会的伦理问题也会因此烟消云散。然而,事情并非那样简单。无论捍卫贞操的工具怎样命名,无论那是叫贞操锁还是保险内裤,它的人性出发点都是猜疑、禁忌和占有。当男人遇到女人,他们相爱而缔结一种叫做婚姻的契约,是不是就意味着隐私权、个人价值和内心尊严都必须让位于婚姻关系?是不是从此一个人就被另一个人所“拥有”、而新的选择只能是背叛?就在前不久,类似“配偶权”要写进新《婚姻法》的论调被一再置于报端,同时,也一再受到专家学者的质疑。保险内裤的“发明”,实际上是物化了配偶权中最具伦理色彩的“同居权”,它的道德潜台词是:如果你拒绝穿上保险内裤,就意味着你保留了不忠的“自由”,其逻辑后果是,凡是自愿结婚的人都将不得不穿上保险内裤,以显示自己的清白。进一步推理,我们会发现,婚姻的道德基石不再是爱、忠诚、信任和相互依靠,而是猜疑以及对猜疑的清除。如果婚姻真的要依赖保险内裤的保险,这种婚姻还会是道德的吗?保险内裤还面临着一个逻辑悻论。发明者强调说,保险内裤的穿着将依靠自愿,正是在这个地方,保险内裤咬到了自己的尾巴:如果双方都愿意穿上保险内裤,即双方都决意保持忠诚,那又有什么必要穿上保险内裤呢?相反,保险内裤的温情色彩倒有可能给脑子里留有夫权残渣的人提供保护伞,那些拥有经济强势和社会资本的人极有可能在婚姻中单方面温柔“推行”保险内裤,以实现自己的占有欲,而更多的“二奶”也难免成为私人财产——保险内裤不但不能帮助弱势群体,反倒会沦为包“二奶”者的帮凶。人类的历史早已证明,并非所有的发明都是有益的,技术对伦理进步的贡献也很可疑。无论发明者是否出于善意,保险内裤也只是披上了技术外衣的封建幽灵。如果它真的受到了市场的青睐,那倒恰恰是警示我们,我们对人性尊严的确认还远远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