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意大利〕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论中国民族性
论中国思想
论中国政治
维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
论中国的文字及其他
〔法国〕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
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
论中国的政体、法律、道德及其他
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
中国的自然法
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法律
就中国政府的弊端问题与孟德斯鸠对话
伏尔泰(Francois-Marie de Voltaire,1694—1778)
中国
中国的历史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中国的科学艺术并不有助于敦风化俗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
圆明园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
《约翰·克利斯朵夫致中国兄弟们》的公开信
对中国的看法
评《阿Q正传》
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
中国和西方
里奈·格鲁塞特(Rene Grousset,1885—1952)
佛教的启迪
中国思想的确定
马尔罗(Andre Malraux,1901—1976)
中国印象
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对新中国的看法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中国印象
〔德国〕
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Von Leibniz,1646—1716)
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
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
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中国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
中国
歌德(Johann.Wolfgang.von Goethe,1749—1832)
论中国传奇
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
世界历史开始于中国所在的东方
中国的道德和法
中国的哲学和宗教
中国的科学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
中国——神话哲学
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儒教和清教
施韦策(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
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
自我完善和自我奉献的伦理
中国人为什么会接受佛教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
道教
赫尔曼·凯泽林(Hermann Keyserling,1880—1946)
中国人的生命力
中国人的道德
中国人的礼节
土地与农民
儒教与新教之异同
中国人的理想范式
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
文化形态与中国文化
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3)
孔子
老子
〔英国〕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论印刷、火药和磁石的发明
休谟(DavidHume,1711—1776)
中国的科学进步为何如此缓慢
为什么欧洲的白银往中国流动?
弃婴对中国的早婚习俗的影响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中国和印度金银价值高于欧洲的原因
中国轻视对外贸易
中国制造业不发达的原因
其他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
论中国人口的控制
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
论中国皇帝
论中国科举制度
弗雷泽(Sir James G.Frazer,1851—1941)
中国的民俗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论中国文化
弗赖(Roger Elliott Fry,1866—1934)
中国的艺术
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
论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论孔子和老子——两位伟大的中国导师
论中国官吏制度
关于中华帝国同罗马帝国兴衰的比较
论中国智慧受束缚的原因
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
中西文明的对比
中国人的性格
托尼(Richard Henry Tawney,1880—1962)
中国和西方的比较
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
文明的自我中心论和东方不变论
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
复古主义
近代中国文明
中国的官制
东亚的任务
中国与世界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
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贝尔纳(J.D.Bernal,1901—1971)
中国的科学
〔比利时〕
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1917—)
中国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俄国〕
托尔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
中国的变革与中俄关系
中国人不应当模仿西方民族
日记中有关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的材料
〔美国〕
爱迪生(Thomas Edison,1847—1931)
致赵元任的一封信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中国和日本的差别
中国的联邦主义
白壁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
浪漫主义与东方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西方的科学基础和中国古代的文明
对上海的印象
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
中国的文化
诺斯罗普(F.S.C.Northrop,1893—1992)
儒家与道家的思维方式及审美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
中国
摩尔(Barrington Moore Jr,1913—)
农民、地主、官僚阶级与农业、商业
默顿(Thomas Merton,1915—1968)
庄子之道
白鲁河(Lucian W.Pye,1921—)
共产主义和中国传统
〔日本〕
福泽谕吉(Yukichi Fakuzawa,1834—1901)
中国文明开化不可期
不可根据孔孟之道寻求政治途径
中日文明的某种差异
儒学与佛教共同的弊病
桑原骘藏(Shitsuzou Kunwabara,1870—1931)
中国人的文弱与保守
铃木大拙(D.T.Suzuki,1870—1966)
中国的“无心”思想
佛教思想在中国
江上波夫(Namio Egami,1906—)
8世纪的欧亚大陆
中村元(Ten Nakamura,1912—)
论中国文化在亚洲的意义
〔印度〕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讲演录
拉达克里希南(S.Radhakrishnan,1888—1975)
论孔子
人本主义的不足
关于道教的一般评价
中国的佛教
巴克奇(师觉月,Prabodh Chandra Bagchi,1898—1956)
道家与印度思想
中国与印度
〔以色列〕
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1923—)
中华帝国的文化取向和适应性变化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