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与真实的清代后妃清代后妃传奇,自然是讲述清代内宫、也就是围在皇帝身边那群女人们的故事。说来有趣,中国帝王们的后妃居住之所,还有几个奇怪的别称,分别是“掖庭”、“壶庭”或“椒房”,这些称谓约始于汉代。顾名思义,掖借掖窝下隐秘之义,壶庭以茶壶内禁闭为喻。至于椒房,则是因她们的住所常以花椒熏蒸,香气久存而得名。这些怪称呼本身,已明白指出后宫事涉帝王隐私,因此历代正史对此讳莫如深,记载厥如。皇帝们当朝理政、正襟危坐时是一副真龙天子的神面孔;而屏退后宫,摘下冕旒时他们往往又是另一副面孔,此时才更为迹近常人,但这形象是绝不能公示于众人的。惟其如此,掖庭之事才显得格外神秘诱人。或许是掖庭内与藏着众多美姝娇娃有关。总是与艳情相涉,诸如酒池肉林、羊车、迷楼、步步金莲花、豹房、游龙戏凤或香妃之类。实际上,后妃们对中国封建政治的影响和作用远不止此。《清代后妃传奇丛书》这套书,会将这些影响讲得更清楚。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仅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版图,解决了自汉代以来的南北战争,开创了社会全面繁荣的康熙、乾隆盛世,还将其统治延续了二百六十八年之久——几乎相当于三个元王朝。或许是偶然的巧合,清王朝的首尾,恰与两位女性相始终。第一位是清初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她拒绝垂帘听政,培育了顺治和康熙两位开国明君。成功协助儿孙皇帝完成了清初定鼎事业。另一位则是晚清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皇太后,以两宫垂帘竟至揽权擅政,将清王朝熬到油尽灯枯。由此可见,在严禁后妃干政的清王朝,后宫的女人们依然活跃在权力的旋风中心。清代后妃们的故事,应从她们的夫君登基开始。依照清制,新君即位时的婚制有两种情况:一是即位前已娶妻的皇帝,对正室夫人行册封皇后之仪;二是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在成年行冠礼后举行大婚典礼。在清代,举行大婚典礼的小皇帝共有四位,其余八位皇帝的正宫娘娘皆在册封之列。皇帝的婚礼是一场事关国体的隆重大典,未成亲的皇帝执政,意味着国家政体的不成熟,这也是专制时代一般民众的社会心理。只有“国父”而无“国母”的国家权力,似是只有太阳而无月亮的宇宙一样不完整。一般说来,未成年的皇子提前即位,就是一种反常现象,或因皇帝暴崩而储位之君尚幼,或因皇族内部相残而以幼主登基为折衷方案。因此,不懂事的娃娃皇帝登基后,或母后垂帘,或亲王摄政,或权臣顾命,国家政权只能经这些辅助手段完成过渡。小皇帝若能安然度过成长期,顺利接手国家政务,在中国百姓看来是国家的福气。所以小皇帝们的大婚,正是帝王成熟亲政的标志,意义非同寻常。清代举行大婚礼的共有四位小皇帝,说来凑巧,前两位小皇帝顺治和康熙,正处在清王朝的定鼎和上升时期,而后两位小皇帝同治和光绪,不仅时乖命蹇,正值清王朝气数将终,而且是整个中国封建王朝行将就木的崩溃时代,四位小皇帝的婚事基本与清王朝的盛衰兴亡相首尾,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惟其如此,皇帝位的大婚可谓“滴水狂澜”,折射出中国封建王朝的诸多顽疴痼疾,更是中国皇帝婚史中的一段有趣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