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首都》一书在引言中对北京建设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北京的发展建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着“大工业、大城市”和“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等思想和作法的影响。因此,北京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实现了首都从“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提出了工人阶级在人口中的比例,为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首都功能的进一步发挥。直至1980年首都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进入重要的转变,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听取了关于首都建设方针问题的汇报以后,作了关于首都建设方针的“四项指示”。根据“四项指示”的精神,1982年北京市正式提出《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了北京的城市性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了这一方案,并作了极其重要的10条批复,明确规定: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这一性质;工业规模要严加控制,工业发展应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北京不要发展重工业,而要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从此以后,“大工业、大城市”的思想不再是首都建设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工业”战略意识仍严重影响着首都的建设和发展。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强调,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市的工作要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教育、科技和文化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这一指示精神对进一步明确首都建设的方向起了重大作用。但是90年代首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在:1、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教文化活动对空间、资源、环境的竞争日趋激烈,影响了首都政治、科学、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2、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恶化,城市用水供需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在激烈的城市间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适合首都特点的传统产业逐渐衰落,但适合首都特点的高科技产业、高级第三次产业和城市型工业并没有建立起应有的竞争优势,有的甚至也处于萎缩之中。针对这些问题,首都发展战略在90年代开始了重大调整。首先,是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其次,是提出把首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第三,是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首都》一书以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整个研究,从多视角多维度探讨首都可持续发展有利和不利条件及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内容:从首都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机遇和挑战、战略原则与途径等研究设计首都发展新战略;从城市及其发展、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城市、北京国际城市发展战略设计持续首都的全球战略;从营建首都圈的意义和它的概念与划分以及发展战略设计首都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从持续首都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和首都发展以及中关村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战略设计持续首都的经济战略;从首都生态化理论基础、经济人口、生活方式、环境设计持续首都的生态战略;从市场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战略设计持续首都的制度战略;从首都交通一体化设计持续首都之“路”;从首都城市管理行政区划改革设计持续首都的行政战略;从首都水资源供需分析设计持续首都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