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被一个消息所震撼:中国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经过多年求索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和正确选择。这一正确选择的伟大意义,不仅仅是在经济上选择了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了经济的运作效率,同时,它又创新了政府干预与驾驭经济的市场调控观念,创新了经济主体的追求最大利润的生产经营观念,创新了消费者的追求最大效用的理性消费观念。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人们:在当今世界上,国力的强盛、人民的福利和民族的自尊,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成功与否。而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讲,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从经济发展的运作方面来看,它主要取决于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经济体制,二是经济政策与战略。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与否,形象地说,它取决于“两只手”的运作及有机配合。手,是人类劳动创造财富的重要器官。古典经济学家把引导协调千千万万人生产交换活动的市场经济机制称为“看不见的手”,形象地反映了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有效性。市场是一种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交换体系;市场是一种精巧的机构,它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市场是一部传导信息的机器,将千百万不同个人的知识和行动汇合在一起,它虽然不具有统一的智力,但它却解决着当今最大的计算机也无能为力、涉及到上百万个未知数和关系的问题。“看不见的手”有这样的神奇效果,是由于市场机制──以金钱为计量的商品价格──为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提供了正确的信息和激励,使人们作出合乎经济效率的决定。斯密认为,最能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经济体制,就是让人们自由劳动、自由交换的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分工能够发展,消费能够最有效地得到满足,“人人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资源产生最高价值,一般的人不必去追求什么公共利益,也不必知道自己对公共利益有什么贡献,他只是关心自己的安康和福利。这样他就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着,去促进原本不是他想要促进的利益。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个人对社会利益的贡献往往要比他自觉追求社会利益时更为有效。”⑴与神通广大的“看不见的手”相对而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被称为“看得见的手”。政府是一个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政府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之所以必然要介入市场经济,是因为存在“市场失灵”,即看不见的手有“无为”之处。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质上是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在共同发挥作用。其中,无形之手发挥基础性作用,有形之手弥补无形之手的缺陷。有形之手,只有顺应无形之手运行的规律,才能驾驭市场;有形之手只有知道哪里应当“无为”,才能够有所为。两只手必须有机配合,缺少任何一方,市场经济都将孤掌难鸣。根据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与要求,确定了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对市场经济的一般分析入手,论证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载体,阐述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并进一步通过对几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背景的分析,概况了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市场经济具有不同的选择模式,这是由不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政治与经济的特使背景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可观依据。同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描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征。以上这一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本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其次,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的系统分析,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需求、供给、供求均衡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制约关系;以及有效竞争条件下的市场效率等问题。并进一步通过对市场效率缺陷的分析,通过对政府干预理论的不同学派观点的介绍和对有关国家实施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与相应的政府干预的国际比较,通过对政府干预失灵的因素分析,为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有效干预,提供理论根据。以上这一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本文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最后,根据中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提出政府干预的基本政策主张。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施政府的管制问题、政府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以及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的具体运用问题。关于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主要体现在本文的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