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棋小传汪曾棋,192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生于江苏省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7年5月16日卒于北京。现当代著名作家,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19岁之前,在高邮、江阴等地求学。1939年夏,由上海转道香港、越南至昆明,人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等先生,尤其受到沈从文诸多影响和提携。于1941年(21岁)时开始发表作品。1945年肄业于西南联大,到昆明郊区私立中国建设中学任教,与后来成为他夫人的施松卿女士认识恋爱,并在此处完成《职业》、《小学校的钟声》、《老鲁》等一批小说。1946年,离开昆明经越南、香港转赴上海,由李健吾介绍到私立致远中学任教,教学之余,写作并发表了较多的作品,诸如《复仇》、《绿猫》、《戴车匠》等小说。1948年3月,应施松卿之邀,离沪赴京,闲居数月后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继续写小说和散文。第一部作品集《邂逅集》于1949年初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汪曾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南下武汉,作为军代表接管了几所学校,并被派往汉口第二女中任副教导主任。离京南下前,与施松卿女士在北京结婚。1950年7月离汉返京,在北京文联的《北京文艺》任编辑。1954年创作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后获北京市戏剧调演剧本一等奖。1955年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杂志编辑部负责人。发表散文《国子监》、(下水道和孩子们》等一批散文作品。1958年春被补划为“右派”,是年秋下放到河北省张家口农科所劳动改造。一去四年,1962年1月调回北京,任北京京剧团(后易名北京京剧院)编剧,直至离休。创作发表《羊舍一夕》、《看水》、《王全》、《黄油烙饼》等小说。小说集《羊舍的夜晚》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64年后,参与京剧《芦荡火种》的改编,后易名为《沙家浜》,剧本于1966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在“文革”十年中,他经历了关进“牛棚”和“控制使用”戏剧性的遭遇。1980年8月,短篇小说《受戒》在《北京文学》刊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老树开新花,开始了一个创作上丰收的时期。重新改写过的旧作《异秉》、《职业》以及小说新作《大淖记事》、《徙》、《故里三陈》、《安乐居》、《桥边小说》、《虐猫》等陆续发表,与此同时,又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和若干文论。据统计,十七年间,共出版了《汪曾棋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晚翠文谈》、《蒲桥集》、《塔上随笔》等作品集共24部。《汪曾棋自选集》1987年10月由漓江出版社初版,此集后来又出了增订版。《汪曾棋文集》五卷本1993年9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小说集两卷,散文、文论、戏剧各一卷。此外,英文版小说集《晚饭后的故事)、法文版小说集《受戒》也陆续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5月,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寂寞和温暖》。1996年,台湾幼狮文化出版公司又出版了散文集《五味集》。十多年来,汪曾祺文名扬及五洲四海,在华文作家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而写美文,作美食,便成了汪曾棋晚年的两大任务。他以他的美文和美食为人间“送小温”,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爱戴。汪曾祺曾任中国作协四届理事会理事,在第五次中国作协会员代表大会上被聘为顾问,还曾兼任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教授,并被聘为美孚飞马文学奖评委、文汇文艺奖评委,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主办的“冰心文学奖”决审委员等;1987年秋,应邀赴美,在爱荷华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国际写作计划,被爱荷华大学聘为荣誉研究员。1997年5月16日,正当他创作力仍然旺盛,并打算写更多作品之际,因消化道大出血猝然辞世于北京,享年七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