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多址接入 1
1.1.1 CDMA的分类 2
1.2 CDMA:过去. 现在和将来 2
1.3 移动蜂窝时代 4
1.3.1 GSM 6
1.3.2 US-TDMA(IS-54/IS-136) 10
1.3.3 IS-95 10
1.3.4 个人数字蜂窝 11
1.4 第三代系统 11
1.4.1 目标和要求 11
1.4.2 IMT-2000空中接口的选择 12
1.4.3 欧洲 13
1.4.4 日本 15
1.4.5 美国 16
1.4.6 韩国 17
1.5 第三代系统的频率分配 17
1.6 第三代空中接口技术 18
1.6.1 宽带CDMA 18
1.6.2 TDMA 20
1.6.3 混合CDMA/TDMA 22
1.6.4 正交频率分割复用 23
1.7 本书预览 24
参考文献 25
第二章 CDMA的基本原理 31
2.1 概述 31
2.2 CDMA定义 31
2.2.1 扩频多路接入 34
2.3 基本的DS-CDMA组成要素 41
2.3.1 RAKE接收机 41
2.3.2 功率控制 42
2.3.3 软切换 43
2.3.4 频率间切换 43
2.3.5 多用户检测 44
2.4 IS-95 CDMA 45
2.4.1 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 46
2.4.2 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 49
2.4.3 功率控制 51
2.4.4 语音编码和不连续传输 54
参考文献 55
第三章 IMT-2000的应用 57
3.1 概述 57
3.2 第三代的应用实例 57
3.3 国际互联网 58
3.4 无线视频 60
3.5 多媒体业务 61
3.6 IMT-2000承载业务 62
3.7 业务模型 62
3.7.1 实时服务 63
3.7.2 非实时服务 63
参考文献 65
第四章 无线传播环境及其对系统设计的影响 67
4.1 概述 67
4.2 多径信道 68
4.3 无线环境 70
4.3.1 车载无线环境 70
4.3.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71
4.3.3 室内无线环境 71
4.4 分布函数 72
4.5 路径损耗和展开模型 73
4.5.1 车载无线环境 73
4.5.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73
4.5.3 室内无线环境 75
4.6 小幅度模型 76
4.6.1 车载无线环境 76
4.6.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78
4.6.3 室内无线环境 79
4.6.4 空间信道模型 80
4.7 移动性模型 81
4.7.1 车载无线环境 81
4.7.2 室外到室内和步行者的无线环境 81
4.7.3 室内无线环境 82
参考文献 84
第五章 CDMA空中接口的设计 87
5.1 概述 87
5.2 需求的定义及总的设计处理 87
5.3 分层的空中接口结构 88
5.4 逻辑信道 89
5.5 物理信道 90
5.5.1 帧长度的设计 90
5.5.2 测量信令 91
5.5.3 导频信号 91
5.6 扩展码 92
5.6.1 扩展码的基本特性 93
5.6.2 伪随机噪声序列 94
5.6.3 正交码 96
5.6.4 选择准则 97
5.7 调制 99
5.7.1 数据调制 99
5.7.2 扩展电路 100
5.7.3 扩展调制 101
5.8 差错控制方案 102
5.8.1 差错控制方案的选择 102
5.8.2 卷积码 102
5.8.3 瑞德-所罗门连接/卷积编码 103
5.8.4 Turbo码 103
5.8.5 混合ARQ方案 103
5.8.6 交织方案 103
5.8.7 组合的信道编码和扩展 104
5.9 多速率方案 104
5.9.1 高数据速率的提供 104
5.9.2 数据速率的颗粒度 106
5.9.3 控制信息的传输 106
5.10 分组数据 107
5.10.1 分组接入程序 108
5.10.2 MAC协议 108
5.10.3 分组数据的切换 108
5.11 收发信机 109
5.11.1 接收机 109
5.11.2 发射机 111
5.12 多用户检测 112
5.12.1 容量和覆盖的改进 113
5.12.2 多用户检测的发展 113
5.12.3 多用户检测算法 114
5.12.4 系统模型和MUD算法公式 116
5.12.5 多用户检测的设计方面 117
5.12.6 多用户检测算法的选择 118
5.13 随机接入程序 122
5.14 切换 123
5.14.1 定义 123
5.14.2 切换程序 124
5.14.3 软切换 124
5.14.4 更软切换 128
5.14.5 频率间切换 128
5.15 功率控制 129
5.15.1 功率控制准则 130
5.15.2 功率控制的步长大小 130
5.15.3 动态范围的需求 130
5.15.4 功率控制命令的速率 131
5.15.5 功率控制和多用户检测 131
5.16 许可与负载控制 131
5.16.1 负载因子 132
5.16.2 许可控制的原理 132
5.16.3 负载控制的原理 132
参考文献 133
第六章 宽带CDMA方案 139
6.1 概述 139
6.2 技术手段 140
6.3 WCDMA 141
6.3.1 载频间隔及部署 142
6.3.2 逻辑信道 142
6.3.3 物理信道 143
6.3.4 扩展 146
6.3.5 多速率 147
6.3.6 分组数据 148
6.3.7 切换 149
6.3.8 GSM和WCDMA之间的互操作 149
6.4 Cdma2000 151
6.4.1 载频间隔及部署 152
6.4.2 逻辑信道 153
6.4.3 物理信道 153
6.4.4 扩展 154
6.4.5 多速率 155
6.4.6 分组数据 155
6.4.7 切换 156
6.4.8 发射分集 156
6.5 韩国的空中接口156
6.5.1 TTA I与cdma2000的区别 157
6.5.2 TTA II与WCDMA的区别 157
6.6 CODIT 158
6.6.1 调制 159
6.6.2 扩展 159
6.6.3 多速率 159
6.6.4 切换 159
6.7 IS-665 WCDMA 159
参考文献 160
第七章 性能分析 165
7.1 概述 165
7.2 分集 166
7.2.1 多径分集增益 166
7.2.2 不同无线环境中的多径分集 167
7.2.3 天线分集 168
7.2.4 极化分集 169
7.2.5 宏分集 169
7.2.6 时间分集 170
7.3 WCDMA仿真器 170
7.3.1 链路级仿真 171
7.3.2 系统级仿真 172
7.3.3 仿真参数 176
7.4 快速功率控制 177
7.4.1 快速功率控制对Eb/N0的影响 178
7.4.2 采用了上行链路快速功率控制时的小区间干扰 178
7.4.3 非理想的功率控制导致容量下降 184
7.5 频谱效率 185
7.5.1 WCDMA上行链路的链路级性能 185
7.5.2 WCDMA上行链路的频谱效率 188
7.5.3 WCDMA下行链路的链路级性能 192
7.5.4 WCDMA下行链路的频谱效率 195
7.5.5 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谱效率的比较 197
7.6 覆盖 198
7.6.1 范围计算 198
7.6.2 无负荷和有负荷网络的范围 202
7.6.3 在有负荷网络中采用基站MUD时的范围扩展 204
7.6.4 利用基站MUD节约移动台发射功率 205
7.6.5 用户比特率对范围的影响 206
7.6.6 总结 207
参考文献 208
第八章 分层的小区结构 211
8.1 概述 211
8.2 非线性功率放大器 212
8.2.1 功率放大器特性 212
8.2.2 功率放大器效率 213
8.3 微小区和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 214
8.4 微小区和宏小区在不同频率上 215
8.4.1 邻信道干扰和链路级性能 215
8.4.2 HCS网络的系统级仿真 216
8.4.3 频谱效率结果 218
参考文献 220
第九章 时分双工DS-CDMA 221
9.1 概述 221
9.2 第二代TDD系统 222
9.3 使用TDD的原因 223
9.3.1 频谱分配 223
9.3.2 不对称业务 224
9.3.3 上下行链路中的对应(reciprocal)信道 224
9.4 TDD-CDMA的问题 225
9.4.1 来自TDD功率脉动的干扰 225
9.4.2 上下行链路之间的小区内干扰和小区间干扰 225
9.4.3 连续覆盖时运营者间的干扰 226
9.4.4 基站的同步 227
9.5 TDD-CDMA空中接口设计 227
9.5.1 TDD帧长 227
9.5.2 硬件要求 228
9.6 FDD-CDMA系统的TDD-CDMA扩展 228
9.6.1 TDD-CDMA系统描述 229
9.6.2 采用TDD扩展的WWW浏览会话性能 231
9.7 宽带TDD-CDMA系统 233
9.7.1 用于PCS的Cylink S-CDMA TDD 233
9.7.2 第三代宽带CDMA TDD方案 234
参考文献 236
第十章 实现方面 239
10.1 概述 239
10.2 优化标准 240
10.2.1 功耗. 成本和尺寸 240
10.2.2 评估方法 241
10.3 模块化的考虑 242
10.4 基带部分 243
10.4.1 基带接收机 243
10.4.2 基带发射机 256
10.5 RF部分 260
10.5.1 线性和功耗的考虑 260
10.5.2 接收机结构 262
10.5.3 发射机结构 264
10.6 可软件配置的无线电 266
10.7 典型的宽带CDMA移动终端的结构 267
10.8 多模终端 268
10.8.1 非扩频系统和扩频系统 269
10.8.2 时隙系统和连续系统 269
10.8.3 FDD系统和TDD系统 270
参考文献 270
第十一章 网络规划 273
11.1 概述 273
11.2 业务量强度 274
11.3 性能测量 274
11.4 无线网络规划过程 277
11.4.1 准备阶段 277
11.4.2 小区估算 278
11.4.3 详细的网络规划 283
11.5 CDMA中的微小区网络规划 287
11.5.1 拐角效应 287
11.5.2 微小区/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 288
11.6 室内规划 288
11.7 分区和智能天线 289
11.8 网络策划 289
11.8.1 BTS信道单元规划 289
11.8.2 BSC和交换机数目. HLR和VLR信令业务量 291
11.8.3 传输容量 291
11.8.4 传输网络优化 291
11.9 共存 291
11.9.1 互调(IM) 292
11.9.2 保护频段和保护带 293
11.10 频率共享 294
参考文献 295
第十二章 网络方面 297
12.1 概述 297
12.2 设计方法 298
12.2.1 OSI和ISDN参考模型 298
12.2.2 参考结构 299
12.2.3 网络单元 299
12.2.4 功能平面 301
12.2.5 栈和协议结构 302
12.3 核心网和接入网 303
12.3.1 通用无线接入网的概念 304
12.3.2 ITU的家族系统 305
12.4 网络技术 305
12.4.1 智能网 305
12.4.2 异步转移模式 305
12.4.3 7号信令 306
12.4.4 移动应用部分 307
12.4.5 移动因特网协议 307
12.5 第二代网络的演化 307
12.5.1 第三代系统的新能力 308
12.6 GSM向UMTS的演化 309
12.6.1 参考结构 309
12.6.2 协议栈 312
12.6.3 GSM结构的演化 314
12.6.4 协议方面 316
12.7 IS-41/IS-95的演化 318
12.7.1 IS-41/IS-95标准的概况 318
12.7.2 参考结构 318
12.7.3 协议栈 319
12.7.4 IS-41/IS-95向第三代的演化 323
参考文献 324
第十三章 系统比较 327
13.1 概述 327
13.2 第二代系统空中接口的比较 328
13.3 RACE II与SIG5的比较 328
13.4 TDMA与CDMA在2Mbit/s业务上的比较 330
13.5 宽带CDMA与GSM的比较 331
13.6 FRAMES多接入的比较 332
13.7 ARIB的比较 335
13.8 ETSI空中接口的比较 335
13.9 结论 341
参考文献 341
第十四章 标准化工作及发展方向 345
14.1 概述 345
14.2 标准组织和工业组织 345
14.2.1 ITU 346
14.2.2 欧洲 346
14.2.3 美国 348
14.2.4 日本 350
14.2.5 韩国 350
14.2.6 中国 351
14.2.7 其他组织 352
14.3 无线接入网络的标准 352
14.3.1 ITU评估组 354
14.3.2 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的建议 354
14.4 核心网的标准 355
14.5 法规 355
14.6 市场考虑 357
14.7 无线宽带网络 359
14.8 卫星 359
14.9 允许的技术 360
14.10 无线的世界 361
14.11 结论 362
参考文献 362
作者简介 365
索引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