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弱势群体的保障需求、解决方式和责任主体的认可为主线,阐述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再选择的一般过程。从这一主题出发,作者使用大量历史资料,追溯和分析了社会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经济保障的不同方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众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政策工作者、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主体在解决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遭遇的社会风险方面进行的理论或实践上的探索;论述了人类生活风险保障由自然经济时代的家庭机制,向工业化早期工人阶级的互助机制,再向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市场—政府机制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分析了各种保障机制的责任、作用和内在风险,以及不同保障机制在当今世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保障立法分析,描述了不同保障项目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功能机制;对当今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作了比较分析。宏观地描绘了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体系的制度框架。作者对社会保障运行中市场机制的“逆向选择”、政府机制的“道德风险”以及家庭保障机制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以亲情为基础的家庭保障、以利润为核心的市场机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互助机制,都无法承担对社会弱者群体保护的主要责任。政府的保障责任是责无旁贷的,这是至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不可回避地建立、发展并不断寻求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原因之一。但“道德风险”的存在显示出政府机制的有限性。本书试图说明,(1)弱势群体的经济保障是一个超社会形态的课题;(2)受特定经济、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保障的实现方式、方法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又呈现较大差异;(3)社会对公平的关注直接导致了社会保障政策的诞生,但政府机制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又日益显露其失效的方面。这些结论有助于人们从更宽的视野来观察、思考和认识社会保障制度产生、演变,及其发展道路的再选择问题。[编辑推荐]《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解放军总后勤部,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从事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近100位专家学者历时3年共同完成。《丛书》由12部著作和6部译著组成。著作各册运用规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外社会保障理论的诸多体系,分析了世界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演进、历史作用、面临的问题与改革的走向,并对建设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探讨。6部译著均系国外福利国家理论研究领域的经典名著。《丛书》对政府有关政策研究部门和实际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亦可作为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