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绪 论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二、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的重大变动
第一章 清朝的民族事务管理制度
一、理藩院的设置
二、东北三省旗民分治
三、在内、外蒙古与青海的行政设置
四、驻藏大臣制度的确立
五、新疆的军府制和从属于军府制的三种民政
制度:州县制、札萨克制、伯克制
六、民族地区的土族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第二章 少数民族官兵抗击英、法入侵和沙俄割
占大片中国领土
一、少数民族官兵在鸦片战争中的抗英作战
二、少数民族官兵英勇抗击英法侵略联军
三、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大片中国领土
四、沙俄侵略中国西部边疆
第三章 国内民族关系的空前激化 各族反清
起义的大浪潮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与国内民族关系的激化
二、广西壮、汉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三、贵州各族人民起义
四、云南滇西回民起义和哀牢山彝民起义
五、陕甘回民起义
六、遍及天山南北的反清起事
第四章 普遍的边疆危机和规复新疆之战
一、“滇案”与滇西景颇、傣等族的抗英斗争
二、云南苗、瑶、壮等族的抗法斗争
三、高山族民众抗击美、日对台湾的侵犯
四、讨伐外国侵略者阿古柏和规复新疆之战
第五章 少数民族军民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一、中法战争中少数民族军民的抗法斗争
二、英、俄进窥西藏,西藏军民的第一次抗英战争
三、帕米尔军民的抗俄斗争,俄、英私分帕米尔
四、边疆各族民众反对外国“考察队”的阴谋活动
五、甲午战争中少数民族军民的抗日斗争
六、台湾军民和高山族人民反对日本割占
台湾的斗争
第六章 边疆民族地区的反“洋教”运动
一、基督教传入广西与“西林教案”
二、“贵州教案”
三、基督教传入云南与云南各地各族民众的
反“洋教”斗争
四、湘、鄂、川土家族地区的“教案”
五、川 藏民族地区的“教案”
六、东北“满洲南境教区’和“北境教区”
七、内蒙古境内三大“蒙古教区”
第七章 抗击八国侵略联军和西藏军民第二次抗英战争
一、“甘军”回族官兵抗击八国侵略联军
二、东北各族民众反对沙俄军事占领
三、内蒙古各族民众的反“洋教”、抗俄斗争
四、西藏军民第二次抗英战争
第八章 清末在民族地区的改革新政
一、蒙古地区的“移民实边”
二、巴塘激变和滇川藏区的改土归流
三、在西藏施行的《治藏大纲》与“以夏变夷”
第九章 清王朝覆亡前后的边疆再度危机
一、吞并我国蒙古、新疆和西藏的
沙俄“巴德玛耶夫计划”
二、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内蒙古呼伦贝尔
“独立”和乌泰叛乱
三、沙俄指使外蒙古叛军向内蒙古、新疆进犯
四、沙俄出兵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
五、杨增新“统一”新疆,新疆各族人民
反对沙俄武装入侵
六、英俄《西藏协定》和英国制造西藏独立
第十章 北洋军阀混战下的边疆形势
一、北洋军阀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
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制度
二、外蒙古取消“独立”,苏联红军
违约留驻外蒙古
三、西藏与祖国正常关系的沟通,达赖十三世
与班禅九世的失和
四、新疆相对安定局面的出现
第十一章 国民革命潮流在民族地区
一、少数民族的新觉醒
二、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及其
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三、广西壮族地区农民运动的兴起
四、内蒙古革命运动的新阶段
五、英国阻挠西藏与祖国改善关系,西藏政局
的新动荡
第十二章 日本侵占东北、内蒙古东部,中日民族
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一、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边疆
民族事务的管理制度
二、日本占领东三省、内蒙古东部,制造“满洲国”
及策动东蒙民族分裂主义的“自治”活动
三、七七政变,新疆重陷动乱
四、西藏与祖国关系的初步改善
第十三章 日、苏、英争夺下的内蒙古、新疆、
西藏、红军战争与少数民族
一、内蒙古的革命运动与“自治”、“独立”运动
二、新疆“四一二”政变(“倒金事变”)
三、西藏与祖国关系的演进,九世班禅返藏被阻
四、红军战争与少数民族
第十四章 全民族抗战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
民族压迫的斗争
一、东北各族民众的武装抗日
二、内蒙古各族民众抗击日本侵略、反对
民族分裂的斗争
三、回族民众的武装抗日和爱国活动
四、西北少数民族的抗日活动与贡献
五、四川、云南各族军民对抗战的贡献和
滇边抗战中的少数民族
六、湘鄂西、广西、贵州各族民众支援抗战
和抗击入侵日军
七、海南岛、东南沿海、台湾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八、西藏与祖国关系的演化和康、藏各族民众
对抗战的支援
九、少数民族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民族压迫
的武装斗争
十、新型民族关系从理论到实践的跃进——
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实施
第十五章 内蒙古、新疆、西藏不同方式的解放
一、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内蒙古自治区
人民政府的成立
二、新疆联合政府的成立和破裂,新疆的和平解放
三、西藏当局的非爱国主义行径,《中央人民政府和
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的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