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优生科学概论
第1章 优生科学的历史与现状
1 优生思想发展简史
1.1 古代的优生思想
1.2 近代优生思想与优生运动
1.3 我国解放前的优生思想与活动
2 我国优生科学的建立
2.1 我国优生科学发展的基础
2.2 我国优生科学的定义和内容
3 我国优生科学发展的现状
3.1 优生科学队伍的壮大
3.2 优生科学专业人才的扩大
3.3 学术著作、机构、刊物
3.4 优生科学学术会议
3.5 我国优生科学发展的几点期望
第2章 优生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1 基础优生学发展现状及展望
1.1 人类基因组计划
1.2 行为科学的研究
1.3 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 临床优生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2.1 分子医学
2.2 围生医学
2.3 生殖健康
3 环境优生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3.1 我国原生环境中的重要优生问题
3.2 次生环境对优生的影响
3.3 中国的人口问题
4 社会优生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4.1 优生措施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4.2 社区优生工作
第2篇 基础优生学
第3章 精子与卵子的发生
1 人类精子的发生
1.1 男性生殖器的解剖
1.2 精子的发生、排放和成熟
1.3 男性生殖激素及其调控
2 人卵的发生
2.1 人卵细胞的发生及其生命周期
2.2 卵泡的发育
2.3 卵泡发育的机理
2.4 LH峰与卵细胞的成熟
2.5 卵泡的激素分泌功能
2.6 排卵
2.7 卵子的运行
第4章 人体胚胎的发育
1 人体胚胎的发育
1.1 人体胚胎发育的概述
1.2 人体胚胎发育的阶段
2 生殖细胞的发育
2.1 精子的发生、成熟和获能
2.2 卵子的发生与排卵
3 受精
3.1 受精的意义
3.2 受精的必备条件
4 人胚早期发育
4.1 卵裂、胚泡形成和植入(第1周)
4.2 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第2周)
4.3 神经管的形成和分化
4.4 胚层的分化(第4周)
4.5 胎儿期逐月份发育特征
4.6 胎儿期外形特征(第9~38周)与胎龄推算
5 胚胎发育与母体的关系
5.1 胎膜
5.2 胎盘
6 双胎、多胎与联胎
6.1 双胎或双生
6.2 多胎
6.3 联胎
7 胚层分化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第5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 细胞概述
1.1 细胞的基本概念
1.2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1.3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4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2.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2.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与特性
2.3 细胞膜的功能
2.4 细胞间的连接和细胞外基质
3 细胞质与细胞器
3.1 细胞的内膜系统
3.2 核糖体
3.3 线粒体
3.4 细胞骨架
4 细胞核
4.1 核膜
4.2 核仁
4.3 核基质
5 染色质与染色体
5.1 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5.2 染色质的超微结构与组装
5.3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5.4 染色体
6 细胞增殖——有丝分裂
6.1 细胞增殖周期
6.2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划分
6.3 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特点
7 减数分裂
7.1 减数分裂的4个阶段
7.2 减数分裂与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6章 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1 核酸的分子组成
1.2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1.3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 基因
2.1 基因的本质
2.2 基因的复制
2.3 基因的表达
2.4 基因突变与修复
2.5 基因组印迹
3 酶缺陷与先天性代谢病
3.1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一些共同特征
3.2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主要类型
3.3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酶缺乏举例
4 分子病
4.1 正常血红蛋白的发育演变与遗传控制
4.2 血红蛋白病的种类
4.3 异常血红蛋白病
4.4 地中海贫血
第7章 优生的营养学基础
1 蛋白质
1.1 蛋白质的营养学意义
1.2 蛋白质营养不良
1.3 膳食蛋白质来源
2 脂类
2.1 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2.2 必需脂肪酸
2.3 必需脂肪酸的食物来源
3 碳水化合物
3.1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
3.2 碳水化合物的来源
4 基础代谢
4.1 基础代谢
4.2 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
5 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5.1 钙
5.2 铁
5.3 碘
5.4 锌
5.5 铜
6 维生素
6.1 维生素A
6.2 维生素D
6.3 维生素E
6.4 维生素B6
6.5 叶酸
7 婴幼儿营养的特殊性
7.1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
7.2 母乳喂养
7.3 辅食添加
7.4 婴幼儿营养需要的特点
7.5 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
第8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
1 分离律
2 自由组合律
3 连锁与交换律
4 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4.1 概率
4.2 X2测验
第9章 单基因遗传病与优生
1 概述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2.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类型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征
3.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
3.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4 X连锁遗传病
4.1 X连锁隐性遗传病
4.2 X连锁显性遗传病
5 Y连锁遗传
6 线粒体病
6.1 线粒体DNA
6.2 线粒体病
7 遗传变异性
8 Bayes法在计算单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中的应用
8.1 应用Bayes法计算时常用的几个概念
8.2 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
8.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
8.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
第10章 多基因遗传病与优生
1 多基因遗传的定义和特点
1.1 多基因遗传的定义
1.2 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2 多基因遗传病的特征
2.1 易患性与发病阈值
2.2 遗传度
2.3 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
3 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
4 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趋向
4.1 分离分析
4.2 连锁分析
4.3 患者同胞对分析
4.4 群体关联分析
4.5 目前探索的热点
第11章 染色体病与优生
1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
1.1 染色体显带
1.2 显带染色体的识别
1.3 染色体高分辨显带
1.4 G显带染色体的识别
2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2.1 染色体数目异常与产生原因
2.2 染色体结构畸变
3 临床上较常见的染色体病
3.1 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3.2 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3.3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3.4 染色体病例的分析诊断
3.5 染色体病再发风险的估计
4 人类染色体研究的新进展
4.1 微细胞遗传学
4.2 分子细胞遗传学
5 染色体病的皮肤纹理学
5.1 指纹
5.2 手掌纹
5.3 指褶纹和手掌褶纹
5.4 脚掌褶纹
附:染色体分析准则(草案)
一、羊水细胞的研究
二、绒毛取样的研究
三、常规的研究(外周血、骨髓和组织研究)
四、脆性X染色体的研究
五、癌的染色体研究
六、嵌合体的鉴定和解释
七、染色体的带型分析
八、总的建议
九、术语汇编
第12章 免疫与优生
1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1.1 免疫器官
1.2 免疫细胞
1.3 免疫分子
2 免疫性疾病
2.1 免疫缺损病
2.2 淋巴增生性疾病
2.3 超敏反应性炎症
2.4 自身免疫性疾病
3 免疫性疾病与优生学
第13章 脑科学与优生
1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1.1 神经细胞
1.2 神经胶质细胞
2 中枢神经系统的构筑
2.1 中枢神经系统的六大部分
2.2 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细胞按照解剖学特征和功能不同而聚集成群
2.3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定位组构
2.4 中枢内神经元定位组构的相对性
2.5 神经元回路和信息加工
2.6 神经系统与其他调节系统
3 神经系统的发育
3.1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及胶质起源于衬贴脑室壁的上皮细胞
3.2 外周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及胶质发源于神经嵴细胞
3.3 发育中及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神经突起寻找它们的靶细胞并与之建立关系
3.4 影响神经元生存、分化及信号传送效率的种种因素对神经元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
3.5 神经的活动形式对神经系统组构的影响
3.6 神经系统发育的细胞生物学事件
3.7 神经细胞的死亡
4 脑与优生
第3篇 临床优生学
第14章 遗传咨询
1 遗传咨询的概述
1.1 遗传咨询的含义
1.2 遗传咨询的目的
1.3 遗传咨询的对象
1.4 遗传咨询的医师
1.5 遗传咨询的方式
1.6 遗传咨询的类型
1.7 遗传咨询的步骤
1.8 遗传咨询的注意事项
2 遗传病的诊断
2.1 遗传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2.2 遗传性疾病和非遗传性疾病的鉴别
2.3 遗传病的家系分析法
3 遗传病的咨询与再发风险的估计
3.1 染色体病的咨询与再发风险的估计
3.2 单基因病的咨询与再发风险的估计
3.3 多基因病的咨询与再发风险的估计
3.4 遗传病的遗传咨询例举
3.5 遗传病的电脑遗传咨询
4 遗传病的治疗原则
4.1 环境工程
4.2 遗传工程
5 遗传病的预防原则
5.1 遗传病的群体普查和普防
5.2 家族调查
5.3 携带者的检出
5.4 婚姻和计划生育指导
6 常见的遗传病
6.1 运动系统疾病
6.2 呼吸系统疾病
6.3 消化系统疾病
6.4 心血管系统疾病
6.5 血液系统疾病
6.6 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
6.7 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
6.8 内分泌系统疾病
6.9 染色体疾病
6.10 代谢缺陷疾病
6.11 眼、耳、口腔疾病
6.12 皮肤疾病
第15章 不育与优生
1 概论
1.1 不育与优生
1.2 妊娠所必需的条件
1.3 正常的生殖能力
1.4 影响生殖功能的因素
1.5 不育的原因
1.6 医生的职责
1.7 诊疗不育的策略、方案
2 不育夫妇的评估
2.1 病历摘要记录单
2.2 病史
2.3 分别接诊
2.4 初步印象
2.5 进一步检查步骤
2.6 筛查试验
2.7 筛查小结
2.8 三个棘手的问题
2.9 失败原因
2.10 摘要
3 男性不育
3.1 男性不育的病因分类
3.2 男性不育的检查和诊断
3.3 男性不育的治疗
4 闭经
4.1 正常月经的必备条件
4.2 闭经的病理生理学
4.3 继发闭经
4.4 原发闭经
4.5 摘要
5 排卵障碍
5.1 定义
5.2 排卵障碍的病理生理
5.3 生理性不排卵
5.4 排卵障碍的原因
5.5 排卵障碍的临床表现
5.6 排卵障碍的诊断
5.7 排卵障碍的处理
5.8 排卵障碍的预后
5.9 小结
6 诱导排卵疗法
6.1 排卵生理
6.2 诱导排卵
6.3 黄体化卵泡未破裂综合征
6.4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6.5 摘要
7 黄体功能不全
7.1 诊断
7.2 治疗
7.3 小结
8 子宫颈和子宫因素
8.1 子宫颈因素
8.2 子宫因素
8.3 小结
9 多毛症
9.1 正常妇女体内的雄激素
9.2 多毛妇女的雄激素代谢
9.3 多毛症的病因
9.4 男性化的原因
9.5 多毛症的诊断
9.6 多毛症的治疗
9.7 摘要
10 高催乳素血症
10.1 高催乳素血症的原因和分类
10.2 临床表现
10.3 诊断
10.4 治疗
10.5 摘要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
11.1 定义
11.2 诊断
11.3 分期
11.4 治疗
12 感染与不育
12.1 盆腔炎症
12.2 生殖器结核
12.3 子宫内膜炎
12.4 下生殖道感染
12.5 小结
13 不育症基础知识
13.1 生殖的基础知识
13.2 不育症
13.3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16章 辅助生殖及其在优生中的应用
1 辅助生殖的定义
2 辅助生殖与优生的关系
3 辅助生殖技术
3.1 人工授精
3.2 洗涤夫精宫腔内授精
3.3 人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3.4 显微授精
3.5 胚胎移植前的遗传学诊断
3.6 胚胎冻、融技术
3.7 卵子赠送与代孕
3.8 胚胎赠送
3.9 代孕母亲
第17章 婚前、孕前保健与优生
1 青春期保健与咨询
1.1 青春期的概念
1.2 青春期性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3 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
1.4 青春期咨询
2 婚姻指导
2.1 优选配偶
2.2 适龄婚育
2.3 婚后生活指导
3 婚前保健
3.1 婚前保健的目的和意义
3.2 婚前检查制度
3.3 婚前检查机构及所具备的条件
3.4 婚前保健的内容
3.5 婚前医学检查结果及分类指导和咨询
3.6 婚前检查的注意事项
3.7 婚前卫生指导
4 孕前保健和受孕准备
4.1 受孕时机选择
4.2 做好受孕准备
4.3 孕前保健
第18章 围生保健与优生
1 围生保健概述
1.1 围生保健的概述和意义
1.2 围生保健的内容和现状
1.3 孕产期围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1.4 围生保健的质量评价
2 围生保健的筛查与监测
2.1 孕期高危因素的筛查和管理
2.2 孕产妇孕期的监测和临床
2.3 胎心率电子监护
3 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3.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2 早产
3.3 过期妊娠
3.4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3.5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3.6 妊娠合并心脏病
3.7 妊娠合并糖尿病
4 难产与优生
4.1 难产与产伤
4.2 手术产与产伤
4.3 胎儿宫内窘迫与产伤
第19章 产前诊断
1 概述
1.1 产前诊断的意义
1.2 发展史
1.3 适应对象
2 产前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2.1 X线检查
2.2 胎儿镜检查
2.3 超声波检查
2.4 羊水穿刺
2.5 绒毛吸取术
2.6 生化分析
2.7 细胞遗传学检查
2.8 分子细胞学检查
2.9 基因分析(产前基因诊断)
2.10 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
3 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
3.1 概述
3.2 常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
3.3 性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
3.4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3.5 染色体断裂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3.6 注意事项
4 先天性代谢病的产前诊断
4.1 先天性代谢病的产前诊断对象
4.2 常用于先天性代谢病产前诊断的材料
4.3 注意事项
5 先天畸形的产前诊断
6 产前诊断进展和前景
第20章 基因诊断技术与优生
1 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
1.1 从间接分析到直接分析
1.2 基因诊断技术为基因诊带来了方便
1.3 计算机技术将引入基因诊断技术
2 分子杂交技术
2.1 样品的分离、纯化
2.2 限制酶及限制酶切反应
2.3 探针
2.4 Southern印迹杂交
2.5 Northern印迹杂交
2.6 Western印迹杂交
2.7 特殊的印迹杂交
3 聚合酶链反应
3.1 PCR的基本原理
3.2 PCR条件的要求和建立
3.3 PCR最适合条件的选择
3.4 PCR产物的分析方法
3.5 几种特殊类型的PCR
3.6 PCR的应用
4 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
第21章 新生儿保健与优生
1 新生儿的特点和处理
1.1 正常新生儿
1.2 早产儿
1.3 极低出生体重儿
1.4 过期产儿
1.5 大于胎龄儿和糖尿病母亲婴儿
1.6 小于胎龄儿
2 新生儿保健
2.1 产儿科合作,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2.2 母婴同室
2.3 新生儿家庭访视
2.4 新生儿期预防接种
3 母乳喂养
3.1 母乳的成分
3.2 母乳喂养的好处
3.3 母乳喂养的实施方法
3.4 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3.5 疾病状态下的母乳喂养原则
3.6 母乳喂养与黄疸
3.7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
4 新生儿行为测定
4.1 新生儿行为测定的发展历史
4.2 新生儿行为测定的内容和方法
4.3 新生儿行为测定的临床应用
5 新生儿筛查
5.1 新生儿筛查的意义、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5.2 新生儿筛查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5.3 苯丙酮尿症
5.4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5.5 半乳糖血症
5.6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5.7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6 新生儿疾病
6.1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
6.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6.3 新生儿颅内出血
6.4 吸入性肺炎
6.5 新生儿湿肺
6.6 产伤性疾病
7 新生儿黄疸
7.1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7.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7.3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7.4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7.5 新生儿溶血病
7.6 新生儿肝炎
第22章 出生缺陷监测
1 出生缺陷的定义和内容
2 国际出生缺陷监测机构及其成员
3 出生缺陷的分类
4 出生缺陷种类与国际疾病分类
5 出生缺陷监测方法与结果
5.1 监测前的准备
5.2 监测时注意事项
5.3 监测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第23章 智力低下
1 智力低下的概述
2 智力低下的分级
3 智力低下的流行病学
3.1 智力低下的定义
3.2 研究方法
3.3 地区差异
3.4 儿童性别和年龄
4 智力低下的诊断
5 智力测验
6 行为评定
7 智力低下的病因学
8 智力低下的预防
8.1 社会方面
8.2 医学方面
9 智力低下的治疗和康复
9.1 大运动
9.2 精细动作
9.3 语言
9.4 适应性行为
9.5 个人社会行为
第24章 优生实验技术
1 医学遗传学检测技术
1.1 染色体检查
1.2 染色体显带方法
1.3 性染色质检查
1.4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1.5 小儿常见遗传病的检测方法
2 女性不育实验诊断技术
2.1 排卵方面
2.2 输卵管方面
2.3 子宫颈方面
3 男性不育实验诊断技术
3.1 抗精子抗体及精子膜外源凝集素受体检测
3.2 精液功能性指标检测
3.3 精子功能检测
3.4 精液常规及其他有关试验
3.5 睾丸免疫病理及生殖病理观察
4 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
4.1 与优生有关遗传病的基因检测
4.2 与优生有关肿瘤的基因诊断
4.3 与优生有关病原体的检测
4.4 与优生有关致畸剂的检测
第4篇 环境优生
第25章 环境与优生概论
1 环境与生殖健康
1.1 人类的环境
1.2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 环境中生殖毒性作用因素的种类和来源
2.1 化学因素
2.2 物理因素
2.3 生物因素
3 影响环境生殖毒性物质作用的因素
3.1 作用因子的特性
3.2 作用时间
3.3 作用因子的剂量或强度
3.4 胚胎遗传基因特性
3.5 作用因子的联合作用
3.6 孕妇状况
第26章 环境化学因素与优生
1 原生环境化学因素与出生缺陷
1.1 碘缺乏病——缺碘造成的发育障碍
1.2 先天性氟中毒
1.3 先天性砷中毒
1.4 其他问题
2 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
2.1 汞及其化合物
2.2 镉
2.3 多氯联苯
2.4 甲醛
2.5 其他有害物质
3 职业化学因素与出生缺陷
3.1 金属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3.2 有机溶剂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3.3 农药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4 药物与出生缺陷
4.1 胚胎与胎儿发育药理学
4.2 妊娠期间药物应用危险度分类
4.3 胚胎 /胎儿与新生儿主要药物不良反应
4.4 孕妇处方用药的一般原则
4.5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4.6 乳汁中的药物
4.7 母胎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市场后监察
4.8 信息服务
4.9 妊娠常用药物分析
4.10 孕妇药物滥用与成瘾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第27章 环境物理因素与优生
1 电离辐射
1.1 环境中的放射线
1.2 放射线对健康的危害
1.3 放射线的生殖毒性
2 非电离辐射
3 噪声
4 其他有害物理因素
第28章 宫内感染与优生
1 概况
1.1 引起宫内感染的致病微生物
1.2 造成宫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1.3 宫内感染的主要危害
1.4 我国宫内感染的发病率
1.5 宫内感染的处理原则
1.6 宫内感染的预防
2 风疹病毒宫内感染
2.1 国内外流行状况
2.2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2.3 风疹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2.4 风疹的预防
3 巨细胞病毒感染
3.1 巨细胞病毒
3.2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
3.3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3.4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3.5 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的产前诊断
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试行标准
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1 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标志
4.2 国内外流行状况
4.3 传播途径
4.4 乙型肝炎的预防
5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5.1 流行情况
5.2 传播方式及危害
5.3 对新生儿、婴幼儿的影响
5.4 自然病程
5.5 诊断
5.6 治疗
6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6.1 HSV的病原学问题
6.2 HSV引起的生殖道感染
6.3 HSV引起的宫内感染
7 其他宫内感染
7.1 艾滋病
7.2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
7.3 人类细小病毒和EB病毒感染
8 沙眼衣原体感染
8.1 CT的病原学
8.2 CT引起的生殖道感染
8.3 CT引起的围生期与宫内感染
8.4 CT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9 解脲支原体宫内感染
9.1 UU的微生物学问题
9.2 UU感染与不孕、不育
9.3 UU引起的生殖道感染
9.4 UU引起的宫内感染
10 弓形虫感染
10.1 弓形虫的病原学
10.2 流行状况
10.3 弓形虫宫内感染
10.4 弓形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第29章 营养、食品卫生与优生
1 营养与优生
1.1 男性在妻子受孕前的营养
1.2 妇女孕前营养
1.3 孕早期营养
1.4 孕期营养
1.5 孕妇营养与婴儿智力的关系
2 食品卫生与优生
2.1 霉菌毒素污染食品
2.2 N亚硝基化合物
2.3 饮料中咖啡因
2.4 饮酒
2.5 吸烟问题
第30章 环境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1.1 环境质量的调查与监测
1.2 开展生殖危害监测工作
1.3 保护生殖健康
1.4 环境质量控制
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第5篇 社会优生
第31章 社会优生概述
1 我国的社会优生不是旧优生学
2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2.1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政策
2.2 早期教育与特殊教育
2.3 社会、伦理、道德与优生
2.4 优生与社会科学其他方面
第32章 社会优生的宣传教育
1.优生宣传教育的意义
1.1 我国的人口素质现状
1.2 优生宣传教育是推动优生工作的重要环节
1.3 优生宣教工作成为完成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工具
1.4 优生宣传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2 优生宣传教育的对象
2.1 导向型对象
2.2 相关型对象
2.3 大众型对象
2.4 学员型对象
3 优生教育的基本内容
3.1 人口理论知识与优生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
3.2 优生工作中优秀模范单位或集体及优秀个人典型的宣传
3.3 优生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的基本内容
4 社会优生宣传的形式和方法
4.1 新闻宣传
4.2 社会宣传
4.3 基层宣传
5 优生宣传教育的评估
5.1 评估的时间与评估的基本要求
5.2 效果评估的一般指标与基本内容
第33章 社区优生服务
1 社区优生服务概论
1.1 社区
1.2 社区优生服务
1.3 社区优生服务的内容
1.4 社区优生服务的原则
1.5 社区优生服务的意义
1.6 社区优生服务的组织机构
1.7 社区优生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与职责
1.8 社区优生服务队伍的建设
2 社区优生服务的程序
2.1 社区动员
2.2 社区诊断
2.3 社区优生服务计划
2.4 社区优生服务计划的实施
2.5 社区优生服务计划的评估
3 影响社区成员优生的因素
3.1 环境因素
3.2 社会因素
3.3 妇女自身状况
3.4 家庭状况
3.5 社区优生服务水平
4 社区妇女的围生保健与管理
4.1 基本概念
4.2 围生保健网络
4.3 围生保健的工作重点
4.4 围生保健的孕产妇管理
4.5 社区妇女围生保健质量评价
5 社区保健
5.1 社区保健的意义
5.2 社区初级卫生保健
5.3 优生服务的社区保健
5.4 不同社区的保健
6 家庭优生服务
6.1 家庭与优生的关系
6.2 家庭优生服务的内容
第34章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与管理
1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概述
1.1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概念
1.2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任务
1.3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目的
1.4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意义
2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组织与职责
2.1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领导体制
2.2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组织的建立
2.3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组人员的条件
2.4 各级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组织的职责
3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办法
3.1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申报的程序
3.2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实施
3.3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内容
3.4 鉴定结果的处理
4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管理要求
4.1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组织领导
4.2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应遵循的原则
4.3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应注意的事项
5 病残儿童常见病的病种、顺位与患病率
6 病残性疾病的病因学分析
6.1 遗传因素与病残儿关系
6.2 生育病残儿时母亲年龄与病残儿关系
6.3 围生保健、不良生育史与病残儿关系
7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指标、原则与保证措施
7.1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目标
7.2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应该遵循的几项原则
7.3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任务
7.4 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措施
8 病残儿童病残程度判断与再生育原则
8.1 病残儿童病残程度的判断
8.2 再生育原则与优生指导
第35章 优生立法
1 优生立法的目的与重要意义
2 优生立法的发展
3 我国现有的优生政策与技术规范
附:有关文件节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四、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五、《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
六、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