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研究生教学用书)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研究生教学用书)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研究生教学用书)

定 价:¥88.00

作 者: 谷书堂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经济

ISBN: 9787040070712 出版时间: 2002-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3cm 页数: 85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1989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一书的再版,其特点正如该书初版的“前言”中所表明的:“不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而且在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方面都作了大胆的尝试,并相应地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书继承了初版中经济制度、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以及经济发展四篇的框架体系,但从另一方面看,特别是在内容的增添和理论观点的展开和深化方面,则是一部全新的著作,并且这次考虑主要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的特点,所以这部书在分析叙述和编排上都有创新,它是一部可以作为教材使用的新的经济理论著作。该书从我国转型期的经济现实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重视和有分析地引进西方经济理论中对分析中国经济运行和改革实践有用的思想方法,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继续坚持以实证为主并且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求作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结论。

作者简介

暂缺《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研究生教学用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言
一.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二.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三. 关于再版后的本书
第一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安排和体制选择
第一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一节生产力的基本规定
一. 生产力的定义
二. 生产力的构成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一.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第三节生产力发展的两条主线:生产工具. 技术的发展与
社会分工. 协作和管理的发展
一. 生产力实体性因素及技术的发展
二. 分工. 协作和管理的发展
第四节生产力发展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作用
一. 生产力发展对古代家庭制度的决定作用
二.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
三. 生产力与历史上主要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第五节由生产力标准所引起的思考
一. 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一致性
二. 生产力标准的普遍性和惟一性
三. 生产力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权和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产权和所有制的产生及其功能
一. 产权和所有制的概念
二. 产权和所有制的产生
三. 产权和所有制的作用
第二节产权和所有制决定的依据
一. 对生产力标准的分析
二. 交易. 交易费用和建立产权的成本
三. 产权和所有制的决定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一. 公有制的内涵和特征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四.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演变
第一节传统经济体制下的所有制关系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在传统体制下的演变
二. 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建立的原因
三. 对50年代建立传统所有制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80年代以来我国所有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二. 国家所有制的改革
三. 集体所有制的改革
第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
第一节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一.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最佳配置
二. 经济资源最佳配置方式的选择
第二节市场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
一.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二. 市场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
第三节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一. 国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必要性
二. 国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中的矛盾性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第五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
第一节经济体制的本质规定及表现形式
一. 经济体制的界定
二. 经济体制的决定因素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及利弊分析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 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三.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第三节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一. 对计划经济理论的反思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第四节中国现阶段市场化程度及演变趋势
一. 市场化的界定和特征
二. 市场化的成因
三. 市场化的指标
四. 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对策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
第一节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矛盾
一. 按劳分配原则的特定内涵
二. 按劳分配原则借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 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一. 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分配关系的基础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是由其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第三节社会主义财富的生产和分配
一. 分配理论与生产理论的关系
二. 社会主义财富的分配是以财富的生产为基础的
三. 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价值表现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形式和分配政策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收入
一. 劳动收入的本质规定
二. 劳动收人量的规定
三. 劳动收入的形式
四. 劳动市场与劳动收入量的决定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劳动收入
一. 非劳动收入的本质规定
二. 非劳动收入的数量规定
三. 非劳动收入的形式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
一. 平等的双重经济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二. 平等与效率的替换
三. 公平的涵义
四. 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分配政策
第二篇经济主体与微观经济运行
第八章微观经济运行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微观经济分析的对象与方法
一. 本篇的结构与方法
二. 本篇的两个理论支点
第二节中国企业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一. 企业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中的地位
二. 企业理论演进的四个阶段
三. 企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节组织理论研究追踪
一. 组织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特点
二. “微观之微观经济学”
三. “第三种组织形态”
第九章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节企业与现代企业
一. 企业
二. 现代企业
第二节产权制度
一. 所有权的分散性与灵活转让性
二. 所有权与控制权
第三节委托一代理制度
一. 代理问题
二. 代理成本
三. 制度安排与设计
第四节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一. 国有企业的现状与问题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与争论
三. 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十章企业经营机制与多样企业制度模式选择
第一节企业经营机制及其构成
一. 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
二. 经营决策机制
三. 刺激驱动机制
四. 内在约束机制
五. 利益制衡机制
六. 资产营运机制
第二节企业经营机制的结构特征
一. 整体性
二. 层次性
三. 开放性
第三节股份合作制企业制度
一.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及特点
二.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 股份合作制兴起的客观基础
四. 关于股份合作制的争议
第四节个体经营与私营企业制度
一. 个体私营企业的产权特征与企业制度形式
二. 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企业行为I:决策与创新
第一节企业的经营目标
一. 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
二. 企业经营目标类型分析
三. 中国企业经营目标的转换
第二节企业的经营决策
一. 企业决策机制与决策类型
二. 决策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
三. 决策组织:董事会和经理层
四. 决策责任与决策权的对称
第三节企业创新与创新机制的构造
一. 企业创新的内容
二. 中国企业创新面临的新挑战
三. 中国未来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趋势分析
四. 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的构想
五.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造
第十二章企业行为Ⅱ:企业发展
第一节融资. 投资与资本经营
一. 融资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企业的融资
二. 投资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投资
三. 企业的资本经营与市场环境
第二节资产重组与企业并购
一. 资产重组及其实现形式
二. 西方国家的企业并购及其启示
三. 中国的企业并购
第三节企业集团及其发展战略
一. 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特征
二. 中国发展企业集团的必要性
三. 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第十三章作为市场主体的家庭经济行为
第一节作为消费主体的家庭
一. 家庭的基本消费和消费目标
二. 家庭消费结构与消费层次
三. 我国家庭消费模式的变化
四. 家庭收入与家庭储蓄
第二节作为劳动主体的家庭
一. 劳权的性质
二. 劳动者的就业
三. 家庭收人及其构成
第三节作为投资主体的家庭
一. 家庭投资的兴起及家庭投资的方式
二. 家庭人力资本的投资
第十四章农户及其经济行为
第一节农村产权制度变迁与农户承包经营
一. 两种体制下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制度
二. 农村财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三. 农户承包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农户的经营行为
一. 家庭承包制与农户投资行为
二. 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户投资行为
三. 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户投资行为
第三节农村经济结构变动与劳动力转移
一.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趋势
二. 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三. 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产业选择
第四节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一. 家庭经营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
二. 以合作为依托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
三.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第十五章现代市场与市场运行绩效
第一节市场契约与交易法规
一. 市场关系的实质是契约关系
二. 行为规范与市场秩序
三. 市场经济的法制化
第二节现代市场结构
一. 市场结构及其类型
二. 集中度. 产品差别. 进入壁垒与信息量
三.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第三节“市场成功”与“市场失效”
一. 市场功能与“市场成功”
二. “市场失效”及其类型
三. 非市场与“非市场失效”
四. 小结:市场与政府
第三篇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
第一节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宏观经济
一. 宏观经济学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 努力实现宏观经济学的中国化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概念
第三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及内在联系
一. 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性与周期波动
二. 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变化与成因
三. 1978年以来中国失业率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四节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第五节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
一. 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 新古典经济学对国家干预理论的否定与新凯恩斯理论的
兴起
第十七章总需求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和总需求
一. 国民经济核算的几种方法
二. 投资恒等储蓄
三. 中国总需求构成的历史变化
四. 总需求构成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总供求均衡与自动调整
一. 存货投资与总供求均衡
二. 总供求的自动均衡
第三节收入一支出模型
一. 45°线与总支出模型
二. 政府如何调整总支出水平
第四节支出收入乘数与支出限制
一. 支出收人乘数
二. 财政. 税收制度与乘数
三. 政府支出与财政收支平衡
四. 平衡预算乘数
第十八章总需求管理概要
第一节IS—LM模型
一. 投资函数及只的意义
二. 货币需求
三. I—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四. IS—LM模型对经济自动实现均衡的解释
五. IS和LM曲线的斜率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六.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乘数
第二节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一. 总需求曲线及含义
二. 总供给曲线斜率对总需求政策效果的影响
三.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
四. 制度性总需求膨胀与制度性总需求紧缩
第十九章消费. 投资与总需求
第一节消费行为和消费函数
一. 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缺陷
二. 凯恩斯消费函数在中国适用性的研究
三. 消费和储蓄的前向预期消费理论
四. 消费. 储蓄和实际利率
五. 中国的消费函数及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第二节投资行为和投资函数
一. 加速原理与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二. 合意资本K*的决定
三. 从实际K到合意K*的调整
四. 税收与投资
五. 资产的价格与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十章总供给与总供求均衡
第一节潜在总供给
一. 要素投入和社会最大的产量
二. 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与潜在总供给
三.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
第二节潜在总供给的变化
第三节实际总供给的决定
一. 价格灵活调整:实际总供给恒等于潜在总供给
二. 价格刚性:实际总供给持续偏离潜在总供给
三. 实际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四. 预期与实际总供给曲线的变化
五. 中国是否存在理性预期
第四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及宏观经济的动态调整过程
附录:预期对中国实际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总供给政策
第一节总供给政策为什么重要
一. 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缺陷
二. 消除外部冲击影响要求制定合理的总供给政策
第二节总供给政策的结构分析
一. 出口生产部门和国内生产部门
二. 外部冲击. 结构调整与总供求均衡
三. 外部冲击.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宏观经济均衡
第三节总供给政策的微观基础
一. 政府政策的微观经济影响
二. 价格机制与结构调整
三. 建立一个健全的劳动力市场
第二十二章政府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第一节财政制度与财政收支
一. 中国国家财政收支概览
二. 中国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
第二节财政政策工具
一. 税收自动稳定器
二.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三. 中国如何使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财政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
一. 拉弗曲线:税收的供给效应
二. 李嘉图等价
三. 财政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
四. 1994年中国财税改革
第四节财政赤字与债务的动态积累
一. 财政赤字的弥补
二. 中国财政赤字与债务一收入比例的动态变化
第二十三章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需求
一. 货币. 货币量及货币需求的概念
二. 中国货币需求概览
三.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的意义
四. 鲍莫-托宾模型的意义
五.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六. 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检验
七. M2与利率变化的关系:货币需求函数的深入分析
第二节货币与货币供给机制
一. 准备金-存款比率
二. 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三. 基础货币供给和货币创造
四. 货币乘数
五. 中国货币制度改革
第三节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
一. 1993—1998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二. 中国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向
三.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十四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第一节国际收支平衡及与汇率. 利率的关系
一.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概览
二. 贸易差额与汇率
三. 资本项目与利率
四. 国际收支平衡方程与EB曲线
五.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第二节汇率与汇率制度
一.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二. 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
三. 国际套利与利率平价
第三节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
二. 固定汇率与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三. 资本管制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四. 总供给曲线与固定汇率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第四节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与改革方向
一. 钉住汇率决定的基础
二.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基础
三. 现行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及缺陷
四. 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的改革方向
第四篇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二十五章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
一. 经济发展的含义
二. 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与演进
一. 经济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二. 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三. 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
四. 拓展与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节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一. 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
二. 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
三. 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四. 中国的二元经济特征
第二十六章二元经济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
第一节传统农业经济的特征. 发展趋势与发展目标
一. 传统农业经济的特征
二. 传统农业的发展趋势
三. 传统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
第二节农业剩余及生产率提高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农业剩余与二元经济转换
二. 农业生产率提高与两部门平衡发展
第三节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发展
一. 发展中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
二. 土地改革的基本形式与家庭农场
第四节我国农业发展简史及现状
一. 我国农业发展的简史
二.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第五节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
一. 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理论
二. 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意义
三. 影响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因素
四. 中国农村非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
第二十七章二元经济中的城市非农业发展
第一节工业化与城市工业的地位
一. 工业化的内含与意义
二. 工业化的过程与测度
第二节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历史与现状
一.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二. 经济体制改革与逐步深化的工业化阶段
三.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城市服务业的现状与趋势
一. 城市服务业的内涵与发展过程
二. 我国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概述
第四节城市化
一. 城市化的概念. 发展过程及测度
二.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和现状
三.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二十八章二元经济平衡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一节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理论
一. 平衡增长理论
二. 非平衡增长论
第二节二元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一. 二元经济平衡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 中国经济平衡发展问题
第三节产业结构理论和三次产业的平衡发展
一.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二. 库兹涅茨的贡献
三. 钱纳里等人对库滋涅茨理论的发展
四.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和展望
第四节城乡平衡发展
一. 城乡平衡发展的基本模型
二.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第五节地区平衡发展与“发展极”. “梯度推移”和“地理二元”论
一. “发展极”理论
二. “地理二元”论
三. 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模式
四.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第二十九章二元经济中增长方式转型及均衡发展
第一节二元经济中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一.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内涵
二.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制约因素
三.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技术进步
第二节经济增长的最佳速度
一. 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二. 适宜速度或最佳速度的标志
三. “最佳速度”与“最优速度”的区别
第三节经济增长周期与均衡发展
一.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
二.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内在机制
第三十章经济增长模型与二元经济发展
第一节东西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的形成与演化
一.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的形成
二. 新古典与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三. 东欧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二.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三节新经济增长理论
一.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
第四节中国二元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 经济总量增长的实证分析
二. 两部门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三十一章过剩劳动. 人力资本及收入分配差别
第一节二元经济中的人口. 过剩劳动及劳动力流动
一. 二元经济国家的人口发展特点
二. 二元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三. 二元经济中的失业与就业扩展
四. 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
五. 中国的人口与劳动力供求态势
第二节二元经济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
一. 人力资本的形成
二.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医疗保健
四. 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成就与问题
第三节劳动要素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
一. 单一公有制情况下一元经济中的收入差别变动
二. 单一公有制情况下二元经济中的收入差别变动
三.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收入差别变动
第四节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比较
一. 私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模型关注的变量
二. 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模型关注的变量
三. “私有经济倒U模型”的局限与“公有经济倒U模型”
的发展
第三十二章资本积累与金融深化
第一节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
一. 资本积累在二元经济转换中的作用
二. 资本稀缺对二元经济转换的障碍
三. 促进资本形成推动二元经济转换的战略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积累问题
一. 传统体制下的资本积累模式
二. 体制变革中新积累格局的形成
三. 新的资本积累格局对中国二元经济转换的影响
四. 新积累格局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趋势
第三节金融深化与二元经济发展
一. 金融深化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二. 中国金融深化进程及其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利用外资与资本积累
一. 利用外资与资本积累结构的变化
二. 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积累效率的
影响
第三十三章二元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与知识经济
第一节技术进步的涵义. 类型与测算
一. 技术进步的涵义与类型
二.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测算
第二节二元经济中技术进步的理论与实践
一. 二元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二. 发展中国家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实例:绿色革命
第三节中国技术进步的基本状况
一. 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状况
二.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状况
第四节知识经济与高科技产业
一. 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二. 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十四章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及体制改革
第一节自然资源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二. 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 自然资源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环境. 污染与经济发展
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二. 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 二元经济条件下环境问题的特殊性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四节如何在二元经济中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 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二. 在二元经济中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经济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发展
第三十五章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
一. 封闭经济的局限性
二. 封闭条件下的二元经济
三. “缺口理论”与对外开放
第二节产业结构优化与对外贸易政策
一. 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
二.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技术进步与利用外资政策
一. 对外开放与技术进步
二. 对外开放与外资政策
第四节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一. 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点
二. 外资政策与贸易政策
第三十六章现代一元经济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过渡
一. 向现代一元经济过渡的转折点
二. 向现代——元经济转变的可能性
三. 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变中面临的挑战
四. 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节现代一元经济的特征
一. 现代一元经济的特征
二. 现代一元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当今发达经济的现状
一. 西方发达经济的发展
二. 当前发达国家经济的现状
三. 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 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中国迈向发达经济的发展战略
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
二. 中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三.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变化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