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中央山脉西、北为雪山山脉,山势稍低,为北部地区的分水岭。中央山脉西南为玉山山脉,原为岛上西南部河流主要分水岭,因岩质松软,长期侵蚀,分水岭已东移至中央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旧日测3,950米),为本省及我国东南部第一高峰。玉山山脉西侧为阿里山脉,平均海拔1,000~2,000米,主峰阿里山高2,481米,其西渐降为丘陵带。东部沿海为海岸山脉(台东山脉),全长148公里,中间被秀姑峦溪分为两段,北段平均海拔500米,南段平均约1,000米,最高新港山达1,682米。海岸山脉西侧坡度较缓,以台东纵谷与中央山脉为界;东侧紧靠太平洋,大断层形成紧逼海岸的悬崖,高达数百米至千米。丘陵和台地占全岛面积的23.5%,海拔多在100米至50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西部,有竹东丘陵、竹南丘陵、苗栗丘陵、东势丘陵、斗六丘陵、嘉义丘陵、新化丘陵。台地大致位于丘陵带西侧,主要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中坜台地、大度台地、八卦台地等。平原和低地占全岛面积的31.3%。台南平原最大,面积约4,550平方公里,占全岛平原、低地面积之半,其他主要有屏东平原、浊水溪扇状平原、宜兰平原等。盆地分布在丘陵、台地间,主要有台北盆地和台中盆地,均系地层陷落而成。占全岛面积48.8%的海拔500米以下地区,居住着全岛人口的98%,仅台南平原就居住着全岛40%的人口。岛内有大小河流151条,以中央山脉为分水岭,其东流入太平洋的流程短,最长不超过90公里;其西流入台湾海峡,流程较长,超过100公里的有浊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多数河流上游落差大,流急,流量变化大,含沙多。岛内天然湖泊很少,较大的只有日月潭,海拔750米,面积近10平方公里。其他较具规模的人工水库有30多座,多数兼有蓄水、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多种效能。据勘查,水力发电坝址有175处,装机容量可达515万千瓦。台湾有著名的大屯火山。地震频繁,尤其是东部花莲一带沿海;但破坏性最大的地震则出现在西部,剧震中心多在嘉义和台南一带。沿着山地的断层线,台湾南北各地还分布有众多的温泉。北回归线横跨台湾岛中南部,全省主属南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多台风。南部太平洋和台湾海峡沿岸地带已具有北热带气候特征。东北隅为著名的冬雨区。曾被称为亚洲地中海式气候。因终年受到黑潮暖流的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全省年平均气温22~24°C(山地除外),长夏无冬,气温年较差小。最冷的1、2月,从北至南月平均气温15~20°C之间,最热的7月,南北月平均气温都在28°C上下。但山区与平原温差很大,3,000米以上高山冬季可见积雪。雨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约2,500毫米。北部和山地为多雨区,台北县平溪乡火烧寮平均年降水量为6,572毫米,最高曾达8,507毫米,为我国和东亚之最。中南部西海岸地带和澎湖为少雨区,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下,澎湖只有983毫米。雨日多,北部和山地一般在150~200日之间,中南部平原为100~150日,台东约150日,花莲近200日。澎湖最少,为99.4日。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东北季风盛行时期为北部及东北部的雨季;6月至9月西南季风盛行时期为中南部的雨季。本省也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省分之一,以7、8、9三月台风登陆次数最多。台风侵袭时常因暴雨成灾。由于气候和地势的影响,台湾土壤垂直差异很明显。平原、低地为冲积土、水稻土和局部的盐渍土,丘陵、低山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再向上,依次为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等。土壤肥沃,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仅高等植物就不下4,000种。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2%。植物种类随海拔升高呈垂直分布。热带林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主要是榕树、相思树、竹等。亚热带林分布在海拔500~1,800米之间,是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树种有樟木,楠木、油杉等。温带林分布在海拔1,800~3,000米之间,以红检为代表,还有台湾扁柏、台湾云杉和铁杉等。寒带林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有台湾冷杉、山柏、刺柏等。阔叶林占全部林地的58%,针叶林占42%。林木蓄积量3.3亿立方米,占我国森林总蓄积量的5%以上。本省矿产资源不很丰富。煤的储量为4~6亿吨,可供开采的约有2.1亿吨,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脉以西、苗栗以北地区。多为烟煤,焦煤很少,且煤层薄,埋藏深,地质条件复杂,开采困难。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不大,天然气约有29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海岸和沿海丘陵带。大屯火山区和宜兰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但前者热水腐蚀性很强,后者则还有待查明地质构造,较具规模的开发利用还须时日。金属矿藏比较贫乏,金、银、铜、铁等储量都不大,品位也较低。比较重要的是铜矿,估计储量为1,500万吨,主要分布在北部金瓜石以及中央山脉两翼。非金属矿藏种类较多,储量也较丰富,主要有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蛇纹石、云母、长石、滑石、石棉、琉磺等。考古发现证明,几万年前台湾岛上已有居民,而且其文化状况与我国大陆非常相似。1970年,台南县左镇菜寮溪发现了相当于山顶洞人、河套人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1968年,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石器、骨角器和兽鱼骨,共约4,000件,其中一部分为5,000~10,000多年前的遗物。其他史前遗址,广泛分布在台湾岛各地和澎湖等岛屿,出土有大量的上自新石器时代初期,下至700~800年前金石并用期的先民遗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陶器,多与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相似,如黑陶与福建省厦门、武平和浙江良渚等地发现的黑陶相同,网纹陶和早期段石锛也与大陆沿海出土者相同。由此可知,台湾文化早期即由大陆传入。此外,台湾东部原住民中有少量来自菲律宾,所以东海岸出土的铁器文化层带有菲律宾文化特征,主要是两三种红陶、玻璃制手镯、倒钩矛和金制品等,传入年代则晚至公元600~900年之间。我国古籍记载有很早的关于海上岛屿的传说。《史记》提到战国时代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曾派人去海上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处“神山”,《列子·汤问》则说“渤海”以东远处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山,《后汉书》也提到“会稽海外有东鳀人”,等等。有人以为,其中瀛洲、东鳀是指今台湾,方壶则指今澎湖。当然,这些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