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河,字“日非”,笔名“方可”,原籍安徽淮北,1964年10月12日生于河南新乡。1982年9月入河南大学历史系,1986年入本校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7月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93年9月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6年10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4月出站后留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社会文化史研究。1998年9月被评聘为副研究员一、主要论文1、《论蒋介石发动的新生活运动》,《史学月刊》1990年第4期;2、《简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渠道》,《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第1期;3、《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4、《试论党在建立时期对国情问题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5、《试论大革命时期党对国情问题的探讨》,《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6、《新生活运动在河南》,《黄淮学刊》1993年第3期;7、《试析张东荪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8、《张东荪传略》,《民国档案》1997年第1期;9、《“化冲突而为调和”:30年代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安徽史学》1997年第4期;10、《“士阶级”与“托命者”》,《学人》第1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版;11、《“畸形状态”与“补救之法”》,《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12、《试析五四时期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13、《从“输入”到“建构”:民国哲学发展线索之我见》,《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14、《张东荪哲学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15、《张东荪哲学思想的渊源》,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9卷1999年第2期,1999年6月版;《哲学研究》1999年增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16、《张东荪生平及思想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张东荪研究综述》,同上;17、《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光明日报》1999年4月25日;18、《评郑大华〈张君劢传〉》,《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19、《霓裳曼舞竞风华::千年妇女生活变迁》,《深圳商报》2000年1月1日20、《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光明日报》2000年8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1、《从“文明结婚”到“集团婚礼”::从婚姻礼仪看民国婚俗的转变》,《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观念变迁》(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2、《从“经世之学”到“分科立学”::近代早期的学术分科观念及分科观念》,《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23、《西学移植与中国现代学术门类的初建》,《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24、《张东荪与中共扑朔迷离的关系》,《党史博览》2001年第5期;25、《山坳里的伟大的预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前后》,《百年潮》2001年第10期;26、《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中华读书报》2001年8月16日;27、《论民国初期张东荪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28、《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二、主要著作1、《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专著),3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张东荪传》(专著),34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主编),46万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专著),26万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5、《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52万字,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6、《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幕僚》(编著),43万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7、《失去的机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再认识》(专著),15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合著),50万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三、编撰资料1、《历代上皇帝书》,150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五四风云人物文萃》,100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3、《近代中国启蒙思潮》(1924-1949年),45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4、《科学与哲学》,12万字,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