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非而是》的原书名来自于《圣经》的十诫。它模仿十诫的方式给人提供格言式的戒条,跟十诫不同的是,它首先肯定了这个世界上,让我们感觉到厌恶、恐慌、灰心、愤怒的一切正如我们所明知的那样存在着,然后再提出一条戒律。正因为每一条戒律针对的都是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茫然或者痛苦的原因,它提出的戒条才真正地深入内心,让人在疯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详。正如作者所说:知悉了似非而是的戒律之后,我们就可以过一种似是而非的生活,找到人生的意义,是那种在传统认为的财富之外(但是并不排斥财富)、声名之外(但是并不排斥声名)、地位之外(但是并不排斥地位)的意义。假如找到了这些意义,你就会无需这世界的掌声,你就获得了疯狂世界里的自由。这本书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出版以后,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有人根据它写作了歌曲在世界传唱,有人把它作为博士研究生的开班课程,有人把它当成领导人的必读戒条,有数不清的人把它贴在办公室、家里的墙上天天诵读。伟大的特里莎嬷嬷还把其中的戒律八当成一首小诗《无论如何》,并把它贴在墙上,以便她和她的同人在每天教导孩子的时候都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