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是什么

定 价:¥24.00

作 者: 邱泽奇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标 签: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ISBN: 9787301057568 出版时间: 2003-02-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276 字数:  

内容简介

  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美国梦”的实现者们大唱赞歌以后,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把社会学看作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认为那是为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辩护的工具,不仅在前苏联遭到批判,1952年,在中国进行高等教育机构改革的时候,干脆就把社会学专业取消了。―邱泽奇(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作者简介:邱泽奇社会学博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使,博士生导师。先后学习过生物学、农业古籍和农业史社会学和社会项目评估。曾经担任过农场技术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联合国项目评估专家、曾经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农村婚姻家庭、农村贫困、农村社会保障和中国祉会学史。现在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组织、高新技术与网络社会。请读片断:在艾里克森那里,“认同危机”是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认同危机”产生,通过对危机的解决,人获得了一个稳定的自我,包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关怀。这八个认同危机分别是:(l)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在婴儿期,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信任;反之,就会孕育一种基本的不信任。信任与不信任危机虽然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但这两者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2)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随着儿运动机能和大脑智力的发展,自主(独立的感觉意识)开始出现。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就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肌肉、冲动、自我以及周围的环境。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儿童有时候会怀疑甚至害羞。此时,如果父母没有耐心而代替儿童去做的话,就强化了儿童的怀疑意识。在儿童进人其他发展阶段后,就会更加感到害羞和怀疑,而不是自主,从而影响到人的自主意识的获得。(3)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在差不多能够上学的时候,儿童已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尝试创造,不过孩子对自己创造的认同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否定孩子的行为,就可能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而持续的内疚感。(4)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在小学阶段,儿童希望能够对事物的道理获得了解,如果成年人鼓励儿童努力去探讨,譬如搭房子,就会加强儿童的勤奋感;但父母如果把孩子的努力看做是“捣乱”或“调皮”,或者要求儿童遵守成人规则,就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5)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进人青春期的时候,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变化,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了重大的改变。这是因为,他们的角色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新的角色,如男友、女友、运动员、学者及许多其他的角色。如果这些角色能够顺理成章地进人,而且在此之前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性和勤奋感,那么,进入青春期后就比那些没有形成这些感觉意识的人有更好的机会获得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避免角色混淆。(6)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在艾里克森那里,亲密是指一个人在无须虑及自我认同丧失的情况下热爱另一个人和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不能与他人亲近,就会生活在孤独之中。而亲近他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自我认同的强度。(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进人中年的人,已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关怀也因此超出了自己的家庭,更关心下代的成长,关心下代的生活状况。这就是艾里克森的“代际关怀”。如果这个年龄的人没有形成代际关怀,就会沉溺于自我,个人的需要和舒适就会成为他们的主要关怀。(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在这个时期的人已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果人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就会产生完美的感觉;否则,如果后悔自己在一生的过失和丢掉的机会,就会陷人绝望之中。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比较,虽然艾里克森的模型近乎完美,但批评者仍然体察到了其中的缺陷。譬如八个阶段模型也是中产阶级的模型,而且这样的模型基本上是个人的体验,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没有办法进行经验化的操作,自然也很难进行经验研究。

作者简介

  邱泽奇,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行后学习过生物学、农业古籍和农业史、社会学和社会项目评估。曾经担任过农场技术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联合国项目评估专家。曾经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农村婚姻家庭、农村贫困、农村社会保障和中国社会学史。现在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组织、高新技术与网络社会。

图书目录

    阅读说明
   总序
   作者的话
   1.数字与意义
    l.l四个数字
    1.2数字、常识与意义
    1.3社会学中的数字·二
    1.4获得数字的基本方法
    1.5赋予数字以科学的意义
   2.社会之学
    2.l从哲学中脱胎
    2.2涂尔干的贡献
    2.3多元传统
    2.4社会学的想像力与多元视角
    2.4.l功能主义
    2.4.2冲突论
    2. 4.3交换理论
    2.4.4符号互动论
    2.5什么是社会学?
   3.人之初
    3.1狼孩与天性
    3.2淘气与教养
    3.3我看人看我
    3.4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3.5无法速成的社会化
    3.6《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启示
   4.明天可以不上学吗?
    4.l作为社会制度的学校教育
    4.2学校教育的功用
    4.2.l受教育者视角
    4.2.2社会的视角
    4.3学校教育的批判
    4.4为什么一定要考试?
    4.5教育与不平等
   5.如果天上掉馅饼
    5.l找一份工作真难
    5.2劳动分工
    5.3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5.3.1计划经济制度
    5.3.2市场经济制度
    5.4女性、农民工与工作机会的不平等
    5.5失业
   6.谈婚论嫁说家庭
    6.I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
    6.2结婚、离婚和再婚
    6.3何以为家
    6.4家庭的社会意义
    6.4.l功能主义的解释
    6.4.2冲突论的解释
    6.5家庭会消失吗?
   7 人能群
    7.l人类的群集性
    7.2哥们与君子
    7.3群体是如何运作的?
    7.4组织与组织理论
    7.4.1权变理论
    7.4.2种群生态理论
    7.4.3资源依附理洽
    7.4.4新制度主义理论
    7.5信息技术发展与组织演变
   8.我这是在哪儿?
    8.l社会结构的要素
    8.2社会的分层结构
    8.3中国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
    8.4我这是在哪儿?
   结束语
   推荐阅读书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