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RTT评估方法 4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特征 7
1.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8
参考文献 12
第二章 CDMA基本原理 13
2.1 码分多址基本概念 13
2.1.1 抗干扰能力 13
2.1.2 多径环境下的效果 15
2.1.3 码分多址(CDMA) 17
2.1.4 CDMA网络的容量 18
2.2 二进制序列生成 19
2.2.1 相关函数 19
2.2.2 线性递归 20
2.2.3 利用LFSR长除生成序列 23
2.2.4 扩展伽罗瓦域表示的序列 24
2.2.5 m序列 24
2.2.6 m序列的迹表示 26
2.2.7 序列的抽样 27
2.2.8 二进制m序列的互相关 27
2.2.9 组合二进制序列 29
2.2.10 Gold序列 30
2.3 四相序列 31
2.3.1 Kasami序列 31
2.3.2 四相序列的S(1)族结构 33
2.3.3 四相序列的S(2)族结构 35
2.3.4 四相序列的构成 36
参考文献 36
第三章 IMT-2000移动信道模型 38
3.1 多径传播 39
3.1.1 对于单音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 39
3.1.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 42
3.1.3 宽带信道模型 44
3.2 IMT-2000测试环境 49
3.2.1 测试环境 50
3.2.2 传播模型 53
3.2.3 链路预算样本和应用模型 57
3.3 传播模型 67
3.3.1 路径损耗模型 67
3.3.2 信道脉冲响应模型 71
参考文献 72
第四章 CDMA同步技术 74
4.1 最大似然参量估计 74
4.2 码同步 77
4.2.1 问题定义 77
4.2.2 信号参量的不确定性区间 78
4.2.3 检测器结构 79
4.2.4 并行与串行实现 80
4.2.5 二维搜索 80
4.2.6 串行搜索 81
4.3 性能测量 83
4.4 性能分析方法 85
4.4.1 变换域分析 86
4.4.2 直接方法 91
4.4.3 改进的搜索策略 94
4.5 自动判决门限电平控制(ADTLC) 106
4.5.1 瞬时门限设置算法 107
4.5.2 恒定误警率算法(CFAR算法) 108
4.6 序贯检测 112
4.6.1 常用的序贯检测 112
4.6.2 序贯概率比检测 115
4.6.3 性能分析方法 116
4.6.4 应用 118
4.7 锁定检测器 122
4.8 码跟踪环 125
4.8.1 基带迟早跟踪环 125
4.8.2 非相干迟早跟踪环 126
4.8.3 抖动非相干迟早跟踪环 128
4.8.4 双抖动DLL 130
4.9 WCDMA时分导频信道的相干跟踪环 132
4.9.1 WMSA信道估计 132
4.9.2 WMSA信道估计滤波器 133
4.9.3 时分导频信道相干码跟踪环 139
4.10 衰落信道下的码片跟踪 146
4.10.1 信道模型 146
4.10.2 使用广义卡尔曼滤波器进行PN码延迟及多径的联合估计 147
参考文献 150
第五章 UTRA FDD(WCDMA)无线接口 163
5.1 概述 163
5.1.1 协议结构 163
5.1.2 Uu接口各层的主要功能 165
5.1.3 Uu接口的基本参数 168
5.2 物理信道结构 170
5.2.1 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 170
5.2.2 上行物理信道 171
5.2.3 下行物理信道 184
5.2.4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197
5.2.5 物理信道间的定时关系 197
5.3 业务复接与信道编码 202
5.3.1 物理层数据传输格式和配置 202
5.3.2 信道编码与复接 208
5.3.3 传输格式检测 233
5.4 物理层过程 236
5.4.1 同步过程 236
5.4.2 功率控制 241
5.4.3 物理随机接入过程 247
5.5 MAC子层 250
5.5.1 概述 250
5.5.2 MAC子层功能描述 259
5.5.3 基本过程示例 262
5.6 RLC子层 266
5.6.1 RLC模型 266
5.6.2 RLC功能与提供的业务 271
5.6.3 基本工作过程 272
5.7 RRC子层 277
5.7.1 概述 277
5.7.2 RRC层的功能 277
5.7.3 RRC基本过程 280
参考文献 296
第六章 UMTS地面接入网络(UTRAN) 297
6.1 概述 297
6.1.1 UTRAN结构 297
6.1.2 UTRAN基本功能 299
6.1.3 UTRAN接口的通用协议模型 299
6.2 Iu接口 301
6.2.1 概述 301
6.2.2 使用传输网络用户平面作为信令承载——SCCP的使用 303
6.2.3 Iu层1 306
6.2.4 Iu接口的信令传输(RANAP信令承载) 307
6.2.5 Iu接口数据传输 309
6.2.6 RANAP信令 310
6.2.7 用户平面(UP)协议 312
6.3 Iur接口 314
6.3.1 概述 314
6.3.2 SCCP的使用 317
6.3.3 Iur 接口上的DRNS 逻辑模型 319
6.3.4 RNSAP信令承载 321
6.3.5 RNSAP信令 322
6.3.6 Iur数据传输 323
6.4 Iub接口 324
6.4.1 概述 324
6.4.2 Iub接口协议的功能 326
6.4.3 Iub上的节点B逻辑模型 330
6.4.4 Iub接口信令传输——NBAP信令承载 337
6.4.5 NBAP功能 337
6.4.6 Iub数据传输 338
6.5 无线资源管理 339
6.5.1 小区选择和重选择 339
6.5.2 切换 340
6.5.3 接入允许控制 348
6.5.4 码道资源动态分配 351
6.6 UTRAN中的同步问题 355
6.6.1 同步计数器和参数 356
6.6.2 节点同步 361
6.6.3 传输信道同步 363
6.6.4 无线接口同步 374
6.6.5 支持传输信道和无线接口同步的计数器和参数的用法 375
6.6.6 定时调整 377
参考文献 379
第七章 UTRA TDD(TD-CDMA)无线接口 381
7.1 概述 381
7.1.1 UTRA TDD概述 381
7.1.2 ODMA 382
7.2 物理信道结构 384
7.2.1 传输信道 384
7.2.2 物理信道 381
7.2.3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402
7.3 复接. 信道编码和交织 402
7.3.1 传输信道编码/复接 403
7.3.2 层1控制编码 404
7.4 调制与扩频 407
7.4.1 数据调制 408
7.4.2 扩频调制 408
7.4.3 同步码 411
7.5 TDD物理层基本过程 414
7.5.1 发射功率控制 414
7.5.2 定时超前 416
7.5.3 小区搜索过程 417
参考文献 418
第八章 cdma2000无线接口 419
8.1 序言 419
8.1.1 cdma2000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420
8.1.2 cdma2000空中接口的分层协议结构 421
8.2 反向CDMA信道物理结构 423
8.2.1 反向CDMA信道无线配置 423
8.2.2 码道指配 425
8.2.3 反向信道的正交扩频 425
8.2.4 反向信道结构 427
8.2.5 RC3. RC4的I. Q映射 437
8.2.6 前向纠错 437
8.3 前向链路物理信道结构 444
8.3.1 前向CDMA信道的无线配置特性 444
8.3.2 码道指配 446
8.3.3 前向链路的正交和准正交扩频函数 448
8.3.4 前向纠错 452
8.3.5 前向链路CDMA信道结构 453
8.3.6 SR1的I. Q映射 467
参考文献 472
第九章 蜂窝码分多址系统性能 473
9.1 蜂窝码分多址系统 473
9.2 高斯信道下的单小区CDMA解调 476
9.3 误码率 481
9.4 单小区CDMA系统的容量 484
9.5 Rake接收 485
9.5.1 Rake接收机的性能 486
9.5.2 基于匹配滤波器的WCDMA相干Rake合并 489
9.6 多小区CDMA系统的容量 492
9.6.1 传播损耗模型 493
9.6.2 功率控制 494
9.6.3 蜂窝CDMA系统的反向链路容量 497
9.6.4 单小区CDMA系统反向链路的厄朗容量 503
9.6.5 蜂窝CDMA系统反向链路的厄朗容量 507
9.6.6 非理想功率控制下蜂窝CDMA系统反向链路厄朗容量 508
9.6.7 蜂窝CDMA系统前向链路的容量 510
参考文献 512
第十章 多用户检测与阵列天线的应用 514
10.1 多用户检测 515
10.1.1 多用户解调的系统模型 517
10.1.2 最优接收机 518
10.1.3 次最优DS/CDMA接收机 527
10.2 阵列天线的应用 540
10.2.1 天线阵模型 541
10.2.2 阵列的几何排列和阵元间隔 543
10.2.3 波束形成 544
10.2.4 自适应阵列算法的分类 559
10.2.5 DOA估计方法 570
10.3 发送分集技术 574
10.3.1 传统的最大比接收合并(MRRC)方案 576
10.3.2 发送分集方案 578
10.3.3 误差性能仿真 583
10.3.4 实现问题 584
10.3.5 结论 587
参考文献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