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学习研究哲学多年,但从未考虑过有朝一日要写《哲学是什么》的普及性读物。但由于北京大学出版社杨书澜女士的邀请,我没有多加思考,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下来。这是因为我开始还真没有考虑到这一任务的艰巨,认为写普及性读物虽然不能说容易,但也不能说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自己毕竟是学习哲学的,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但随感还是有的嘛。所以还是比较自信。―胡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作者简介:胡军哲学博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金岳霖》,《知识论引论》《分析哲学在中国》等。::::::::::::::::::::请读片断:怀疑方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曾经明确地指出过,哲学起源于惊讶。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却似乎要依赖于怀疑的精神或方法。如果对一切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那么思想就会陷于停顿,变成一潭死水。为学贵在于有疑,疑则有进。这种怀疑精神当然是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没有怀疑精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思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研究。可以说,怀疑的精神是哲学思想不断进步的基本动力。强烈的怀疑精神可以促使思想的解放和进步。学习和研究哲学尤其要重视怀疑的精神和方法。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中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所以能够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在于他首先系统地运用怀疑的方法来重新评判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他发问道:(l)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吗?人家这样做,我也应该这样吗?难道没有别样的做法比这更好,更有理,更有益吗?”’对于历史、社会上公认的制度教训、圣贤遗训、行为信仰,他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重新拷问它们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价值,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他的方法论就是他终生服膺的实验主义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困惑、疑虑的阶段;第二阶段为决定这困惑和疑虑究竟出现在什么地方;第三阶段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第四阶段选择许多假设中的一种作为解决困惑和疑虑的: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五阶段思想者在这一阶段要小心求证,把他选择的假设加以证实,以求对他的疑虑和困惑求得解决。胡适所理解的实验主义方法论的核心部分当然是疑难和困惑。这方法论五步都是围绕着困惑和疑难进行的,所以他的方法论又可称之为怀疑的方法。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他在整理国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都是在这样的虽简易却又切实可行的方法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胡适的怀疑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但在方法论上讲,他的这种方法还是极其温和的,是不彻底的,而且运用的范围也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与西方哲学史上的怀疑主义方法论相比,那么胡适的怀疑方法简直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