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2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2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2版)

定 价:¥26.70

作 者: 王玢,左明雪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临床医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40094282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512 字数:  

内容简介

  由王玢教授、左明雪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三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生理学教授参与编写的《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其第1版自1985年首次发行以来,被许多高等院校所采用,并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第2版在保持第1版编排体系的基础上,对各章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充实、更新和调整。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内容的先进性,同时特别注重对基础理论阐述的深度和广度,使全书在分子、细胞、器官和系统的不同水平有机贯穿着生理科学的核心环节,即稳态、调控和功能的整合机制。与第1版相比,第2版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全书总计78万字,较第一版增加约17万字,对大多数章节的内容均作了不同程度的扩展,教师可根据各自学校生理学课程学时数的要求,选择讲授其中某些内容,同时,篇幅和内容的扩展有利于学生自学;②第2版插图总计315幅,其中约1/3是新图,具有较高的质量,直观性强;③感觉器官、血液、血液循环、呼吸、内分泌和生殖等6章均重新编写,其中血液一章增加了较大篇幅的免疫系统知识;④所有章节均补充了近年来生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特别补充了较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新内容;⑤考虑到师范院校生理学课程的特殊要求,除保留第1版的“生长和发育”一章外,还在有关章节编入了青少年生理特征及生长发育方面的基本知识;⑥书后增加了人体正常生理数值表和重要名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适合作为不同层次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作为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2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二、生理学的门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生理学的门类
(二)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和中世纪的生理学知识
(二)近代生理学的发展
(三)中国现代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四、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及生理机能的调节 
(一)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
(二)生理机能的调节 
(三)稳态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第一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
一、神经和肌肉属于可兴奋组织
(一)活组织可对刺激作出反应
(二)神经和肌肉的反应表现为兴奋
(三)兴奋的引起取决于组织本身的机能状态和刺激的特征
(四)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
二、神经和肌肉细胞具有跨膜电位
(一)生物电现象的研究
(二)损伤电位是跨膜电位的表现
(三)静息电位是膜在静息状态下的跨膜电{立
(四)可兴奋细胞兴奋时跨膜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
三、锋电位是兴奋过程的必然表现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递功能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式: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各种蛋白分子
二、细胞通过跨膜物质转运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一)单纯扩散遵循单纯的物理学规律
(二)易化扩散须由载体或通道介导
(三)主动转运以细胞本身耗能实现逆浓度梯度转运为特征
(四)大分子物质团块经由入胞和出胞机制转运
三、大多数化学性调节 因子藉助跨膜信号传递功能引起靶细胞的功能变化
(一)由本身带有离子通道的受体蛋白质完成跨膜信号传递
(二)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及其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
(三)原癌基因可作为
第三信使参与跨膜信号传递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以膜两侧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
(一)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通过K通道扩散形成的
(二)动作电位主要是由№、K通道介导跨膜信号传递而形成的
(三)通道电流可应用电压钳技术和膜片钳技术进行观察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一系列复杂的电反应过程
(一)阈下外向电流引起电紧张性局部反应
(二)局部反应随刺激强度增强而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即爆发冲动
(三)冲动一旦产生即能向远处作非递减性传导
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神经干内许多神经纤维电活动成分的总和
(一)神经干包含各类显示不同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
(二)神经纤维可根据其电生理特性或纤维直径进行分类
(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可因记录方法不同而显示单相或双相两种形式
第四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机能特征表明它属于化学性突触
二、神经肌肉传递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复杂转换过程.
(一)终板电位是介于神经冲动和肌锋电位的中间过程
(二)终板电位是由乙酰胆碱作用于终板膜而产生的
(三)微终板电位的发现导致“量子释放”理论的提出
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
一、骨骼肌纤维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构成
(一)肌原纤维由高度有序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
(二)肌原纤维为膜状微管结构所环绕
二、肌肉收缩是Ca触发肌丝滑行的结果
(一)ca2是骨骼肌兴奋一收缩的偶联因子
(二)两种肌微丝所含蛋白质的不同分子特性是肌丝滑行的分子基础
(三)肌丝滑行导致肌小节 缩短
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肌肉收缩的不同外在表现
(一)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二)肌肉收缩具有空间和时间总和的特性
(三)肌肉收缩的机械功取决于负荷量和收缩速率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意义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分部及整合作用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
(二)突触
(三)中枢递质
(四)神经胶质的机能
三、反射活动
(一)反射
(二)反射弧
(三)反射的分类
(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六)反射活动的协调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
控制和调节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姿势反射
(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基底神经节 的机能
(六)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
(三)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一、概述
(一)感觉的生物学意义与感觉的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感觉的传入途径
(一)外周的感觉神经
(二)脊髓的感觉传人通路
(三)头面部感觉的传导途径
(四)特异性投射系统及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五)丘脑的感觉机能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四、躯体和内脏感觉
(一)躯体感觉
(二)内脏感觉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一、概述
(一)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机能的范畴
(二)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机能的研究方法
二、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一)脑电图与皮层脑电图
(二)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三)脑电波形成的原理
(四)皮层诱发电位
三、条件反射学说
(一)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的建立
(三)暂时联系的接通
(四)条件反射的抑制
(五)动物的神经型与神经症
(六)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
四、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二)睡眠及其发生原理
五、学习与记忆
(一)研究学习与记忆的意义
(二)学习与记忆的定义
(三)学习的类型
(四)记忆的类型及特征
(五)长期记忆形成的过程
(六)记忆障碍
(七)学习和记忆的原理
第四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视觉器官
一、眼是由多个折光界面和折光介质组成的折光系统
(一)眼的折射系统可用简约眼模型表述
(二)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可因晶状体和瞳孔的调节 而改变
二、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一)所有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均具有相同的组构模式
(二)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构成不同的感光系统
三、感光换能机制的
第一步:视色素的光化学变化
四、视网膜的信息处理:由感受器电位到编码的神经冲动
(一)脊椎动物的光感受器电位显示为分级的超极化电位
(二)cGMP是光感受器光电换能的信使
(三)视网膜对图像信息进行了初步处理
五、视网膜电图是视网膜各类细胞对光照的总和电反应
六、视觉的中枢机制
第二节 听觉器官
一、声音刺激、听力和听阈
二、声音的传递
三、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
(一)耳蜗的结构特点
(二)耳蜗对频率分析的机制
(三)基底膜的振动和毛细胞的作用
(四)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微音器电位与耳蜗神经动作电位
四、听觉中枢生理
(一)听觉上行传导路
(二)听觉的传出控制
(三)听觉中枢细胞的音频区域定位
(四)听觉中枢细胞功能活动
第三节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它的
作用
三、眼震颤及其他有关反射
第四节 嗅觉与味觉器官
一、嗅觉
二、味觉
第五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和内环境
二、血量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
(一)运输机能
(二)防御机能
(三)止血机能
(四)维持稳态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物理特性
(一)颜色
(二)密度
(三)粘滞性
(四)红细胞沉降率
三、血浆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二)血浆渗透压
(三)血浆的酸碱平衡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二)红细胞脆性和溶血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二、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二)白细胞功能
(三)白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 
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二)血小板的生成调节 
第四节 血液凝固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一)血小板参与了全部血凝过程
(二)血小板释放的凝血物质及其功能
二、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
(二)抗凝系统
三、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节 免疫系统
一、免疫防御机能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二、B细胞的功能
(一)抗体
(二)补体系统
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一)主动免疫
(二)克隆选择理论
(三)被动免疫
四、T细胞的功能
(一)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三)抗原的递呈和识别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人类的血型
二、AB0血型
三、Rh血型
四、白细胞血型
五、输血的意义及输血原则
第六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肌的电活动
(一)心肌电活动的离子基础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三)心电图
二、心动周期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
(三)心动周期与心电图和心音的关系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心输出量
(二)搏出量的调节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