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世纪初为分界点,我国人口的数量增长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18世纪之前,我国人口数量在起伏波动中始终没有突破性的增长,因而在很长的时期里,我国有关人口与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之间的关系一直以“地广人稀”占主导地位。但进入18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突破了以往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于18世纪初达到1亿,18世纪60年代超过2亿,18世纪90年代初增至3亿,19世纪30年代突破4亿。及至20世纪,我国人口增长更是快速,其数量先是从20世纪初估计的4.5亿人(无确切统计数字)增长到1949年底的5.4亿人。然后就以有时高些有时低些,平均每年大约递增2.1%的速度持续增长。1953年年中超过6亿,1964年年中达到7亿,1969年年末超过8亿。进入70年代,国家开始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才开始显著下降。然而,即使如此。1974年内全国人口还是超过了9亿,1981年内超过10亿,1988年内超过11亿,1995年内超过12亿,比解放初翻了一番还多。自进入18世纪之后,人口数量就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无疑,人口发展从根本上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制约;但与此同时,人口发展又反过来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足以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