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诉讼法仲裁权研究:仲裁之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

仲裁权研究:仲裁之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

仲裁权研究:仲裁之程序公正与权利保障

定 价:¥23.00

作 者: 乔欣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诉讼法

ISBN: 9787503633416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375页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仲裁权为主线,以研究仲裁权的价值为出发点,在界定了仲裁权的法律属性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仲裁权的法律内涵及法律性质,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仲裁权的主体、产生基础,仲裁权的取得、行使、监督和实现,以及仲裁权与审判权、行政权、调解权及仲裁事务管理权的区别进行了全面研究。本书以仲裁权的主体、仲裁权的产生基础、仲裁权的取得、仲裁权的行使、仲裁权的监督、仲裁权的实现为脉络,对相关的仲裁理论与实践部下进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阐述,对如何完善我国仲裁权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法律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书主要阐述了以下基本观点:1、对仲裁权进行研究的深层意义,并不在于仲裁取得与运行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当事人主体利益的体现和主体权利的保护,对仲裁权的研究是对仲裁公正性的研究。2、仲裁权是一种权力,其以民间性为基础,具有民间性与司法性相融合的混合性法律属性的特征。3、仲裁权的主要是仲裁庭,而非人们普遍认为的仲裁委员会。仲裁权主体的独立性和惟一性是其公正的基础和保障,而仲裁权主体的表成规则、仲裁员的资格条件及仲裁主体自身的公正性是仲裁权公正行使及实现的前提。4、仲裁协议是仲裁权产生的基础,但并非仲裁权的惟一来源,当事人授权和法律授权相结合才是仲裁庭取得仲裁管辖权的依据。同时,对仲裁管辖权的异议,仲裁庭具有最终的决定权。5、作为一种权力,仲裁权需要监督,但根据仲裁权自身的特点及国际上对仲裁权进行监督的发展趋势,主张加强对仲裁权的内部监督或自身监督,减少司法监督,将司法监督统一限定在对障碍仲裁权公正行使的程序问题的监督上,对国内案件的仲裁权监督也应采用与涉外案件的仲裁权监督同样的报告制度。6、仲裁权的实现是仲裁目的及价值的体现。

作者简介

  乔欣,女,天津市人。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曾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ofRochester)研修仲裁法律制度,课题为中美仲裁制度的比较。199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仲裁制度、中国民诉和比较民诉制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仲裁权研究之价值
  一、 社会冲突与仲裁机制
  二、 仲裁权与仲裁制度的整体性
  三、 仲裁权研究之价值
第二章 仲裁权概念的法律界定
 第一节 仲裁权的涵义
  一、 仲裁权的概念
  二、 仲裁权的特征
  三、 仲裁权的构成
  四、 仲裁权的功能
 第二节 仲裁权的界限确定
  一、 仲裁权与审判权(民事审判权)
  二、 仲裁权与行政权
  三、 仲裁权与调解权
  四、 仲裁权与仲裁事务管理权
 第三节 仲裁权的法律属性
  一、 对仲裁权法律属性的争论
  二、 影响仲裁权法律属性确定的因素
  三、 对仲裁权法律属性的再认识
第三章 仲裁权的主体-----仲裁庭
 第一节 仲裁权主体的形成规则
  一、 非平衡性形成规则
  二、 仲裁庭的形成方式
 第二节 仲裁员资格
  一、 法律对仲裁员资格的一般要求
  二、 法律对仲裁员资格的特殊要求
 第三节 仲裁权主体的公正性保障
  一、 仲裁员自身的公正性约束
  二、 对仲裁员的异议及仲裁员的回避
  三、 仲裁员的更替
第四章 仲裁权的产生基础----仲裁协议
 第一节 当事人意思自治与仲裁协议
  一、 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及其扩展
  二、 仲裁意思自治的体现
  三、 仲裁意思自治的非绝对性原则
 第二节 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
  一、 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应是合格的签约主体
  二、 当事人仲裁的意思表示真实
  三、 提交仲裁的争议事项具有法律规定的可仲裁性
  四、 仲裁协议的内容合法
  五、 仲裁协议应具有法定形式
 第三节 仲裁协议的 基本内容
  一、 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 仲裁事项
  三、 仲裁机构与仲裁地点
  四、 仲裁规则
  五、 仲裁裁决的效力
 第四节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一、 仲裁条款独立性的含义及其依据
  二、 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的适用
 第五节 仲裁协议的效力及其认定
  一、 仲裁协议的效力
  二、 仲裁协议法律效力的认定
第五章 仲裁权的取得----仲裁管辖权
 第一节 仲裁管辖权的界定
  一、 仲裁管辖权与法院管辖权
  二、 仲裁管辖权与仲裁机构受理权
  三、 不同仲裁规则下的仲裁管辖权
 第二节 仲裁管辖权的取得
  一、 当事人授权
  二、 法律授权
  三、 当事人授权与法律授权的冲突与协调
 第三节 仲裁管辖权异议
  一、 对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的异议
  二、 对仲裁机构及仲裁庭的异议
  三、 对仲裁庭受理范围的异议
  四、 对仲裁管辖权异议权利的放弃
 第四节、对仲裁庭仲裁管辖权的认定
第六章 仲裁权的行使----程序与运作
 第一节 仲裁权行使的法律意义
  一、 仲裁权行使的含义及特点
  二、 仲裁权行使的依据
  三、 仲裁权行使的原则
  四、 仲裁权行使的方式
 第二节 仲裁权行使的过程分析
  一、 仲裁权行使的基本模式
  二、 仲裁权行使过程中的司法支持与协助
  三、 仲裁庭对具体仲裁权的运作
  四、 仲裁庭不当行使仲裁权及其救济
 第三节、仲裁权行使过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一、 仲裁当事人的变更问题
  二、 “第三人”问题
  三、 合并仲裁问题
  四、 当事人撤回仲裁申请的相关法律问题
第七章 仲裁权的监督----合法与公正的保障
 第一节 构筑仲裁权监督机制的基础
  一、 仲裁权监督的哲学基础和法理依据
  二、 仲裁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三、 社会现实的需要
 第二节 各国司法对仲裁权的监督
  一、 各国司法对仲裁权监督的立法与实践
  二、 司法对仲裁权监督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仲裁权监督体系
  一、 我国仲裁权监督体系
  二、 我国对仲裁权司法监督的形式
  三、 对我国仲裁权监督体制的思考
第八章 仲裁权的实现----仲裁的目的与价值
 第一节 仲裁权实现的法律意义
  一、 仲裁权实现的法律内涵
  二、 仲裁权实现的特征和途径
  三、 仲裁权实现的法律依据
 第二节 仲裁权的自觉实现与强制实现
  一、 仲裁权的自觉实现
  二、 仲裁权的强制实现
  三、 仲裁权的自觉实现到强制实现的转化
  四、 和解在仲裁权实现中的意义
 第三节 仲裁权实现的障碍因素
  一、 当事人授权瑕疵
  二、 仲裁员的素质及其独立性与公正性
  三、 仲裁庭权力的限制
  四、 仲裁庭行使仲裁权时的外部干扰
 第四节 仲裁权实现的保障
  一、 法律保障
  二、 程序保障
  三、 司法保障
第九章 余论----完善我国仲裁权理论之法律思考
  一、 确定仲裁理论的核心问题
  二、 关于仲裁机制的完善
  三、 仲裁授权理论的完善
  四、 仲裁权行使理论的完善
  五、 仲裁权公正性保障理论的完善
主要参考书目
英文前言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