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王家新通过自身的写作,向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诗歌重新提出了“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这一久远而又迫近的问题。他极力主张“把写作从一个‘纯诗的闺房’中引出”,使之成为一种与时代的要求“相称”的艺术承担。不知这一诗学努力对一度显得过于轻巧的当代诗歌是否有切中时弊之力,至少,王家新本人的诗歌,是相当集中地回应了这一命题的。王家新,中国当代诗人、诗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高中毕业后下乡劳动三年,“文革”结束后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毕业后?邮鹿淌Α⒈嗉戎埃?1992-1994年旅居英国,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至今。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等,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与人合编)、《当代欧美诗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与人合编)及翻译多种。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曾多次应邀在欧美朗诵、讲学。十多年来,他的以诗歌为核心的全部写作,被人称之为“一部诗歌精神的启示录”。作为一位穿越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诗人,王家新一直是这个时代的诗的守望者。他的音色带有时代变迁造成的深刻的精神震荡。在他的诗中,一直隐现着一个沉默、坚毅的跋涉者的身影,那是诗人的另一个自我——他“在生与死的风景中旅行”,穿过风霜雨雪和时代的风云变幻,为诗人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或“理由”。这些穿过精神炼狱的诗句必然是“痛苦的”,诗人却由此获得了决断的勇气:“把自己稳住,是到了在风中坚持/或彻底放弃的时候了”(《转变》)。中国最有社会意义的诗人,就是王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