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中国教育事业中国教育史(修订版)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

定 价:¥49.80

作 者: 孙培青主编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教育史

ISBN: 9787561723265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6cm 页数: 512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对教育制度的研究,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为中心,论述其方针政策、管理措施、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经验与教训;对于选拔人才的制度,仅从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相互制约关系,略加论述,不作为重点,也不求其系统。第三,对教育思想的研究予以重视,通过对订代表人物的分析介绍,来反映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以部结教育理论思维的经验。第四,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区分精化与槽粕,决定吸取或清除,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第五,为反映教育史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本书广泛吸收近年教育史学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也反映教材编写者近年研究的心得。第六,在编写体例方面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每章结尾,有概括性的“本章小结”,还按章开列若干思考题,以引导读者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书后救灾附有参考书目,让读者了解本学科应读的基本书籍。

作者简介

  孙培青,男,1933年2月生,福建惠安人,中共党员。1951年进厦门大学教育系学习,后经院系调整到福建师院教育系,于1955年本科毕业,又考取研究生;195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教育系主任,现为国家重点学科点中国教育史学科博士生导师、教授。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他四十年从事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中国教育制度史。主编的论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管理史》等;参编的有《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第一卷)等;对唐代教育史有较深入研究,发表《试论贞观时期官学发展的原因》、《唐代广文馆的兴废》、《唐代考试初探》、《韩愈(师说)再评价》等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起了促进作用。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教育史》获国家教委优秀教育一等奖。《中国教育思想史》(三卷本)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二等奖,又获第三届吴玉章奖金教育学优秀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1)
二、教育的起源(2)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3)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4)
三、原始宗教教育(4)
四、原始艺术的教育(5)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6)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一、部落显贵世袭弓l起教育的变化(6)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8)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9)
本章 小结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11)
二、商代的教育(13)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会(16)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8)
三、六艺教育(22)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一、官学衰废(25)
二、私学兴起(26)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28)
第四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30)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30)
三、提倡“有教无类”(32)
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33)
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34)
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7)
七、主张自觉修养德行(41)
八、树立教师的典范(45)
九、历史影响(47)
本章 小结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50)
二、百家争鸣(52)
三、私学发展(53)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始末(55)
二、稷下学官的性质和特点(57)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61)
第三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学派(62)
二、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63)
三、教育内容(64)
四、教育方法(66)
第四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67)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69)
三、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70)
四、理想人格(71)
五、教学思想(72)
六、社会分工与教育(73)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苟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74)
二、教育与社会群体(76)
三、“性恶论”与教育作用(77)
四、教育目的(78)
五、教育内容(79)
六、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79)
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81)
第六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从商鞅到韩非(82)
二、绝对的“性恶论”(83)
三、禁“二心私学”(84)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5)
五、提倡“耕战”(86)
第七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88)
二、《中庸》(90)
三、《学记》(93)
四、《乐记》(95)
本章 小结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一、统一文字(99)
二、严禁私学(100)
三、吏师制度(101)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101)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03)
第三节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04)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109)
第四节 贾谊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政治主张(112)
二、论教育的社会作用(113)
三、论胎教(113)
四、论早期教育(114)
五、论品德修养(114)
六、论教学方法(115)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116)
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116)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17)
四、论道德教育(117)
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19)
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121)
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122)
三、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123)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124)
五、论学习(124)
本章 小结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
一、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127)
二、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129)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学校教育(133)
二、梁与陈的学校教育(134)
第三节 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136)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138)
第四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139)
二、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139)
三、论学校教育(140)
四、论道德教育(141)
第五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142)
二、论士大夫教育(142)
三、论儿童教育(144)
四、论学习态度和方法(146)
本章 小结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149)
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149)
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151)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151)
二、中央官学(153)
三、地方官学(156)
四、私学(157)
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158)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一、隋朝科举制的产生(161)
二、唐朝科举制的发展(162)
三、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163)
四、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167)
五、科举制的影响(168)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中日教育交流
一、中日教育交流兴起的历史背景(169)
二、人员交流在中日教育交流中的巨大作用(170)
三、中日教育交流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171)
四、中日教育交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174)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175)
二、“性三品”说及教育的作用(176)
三、“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177)
四、关于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思想(178)
五、论尊师重道(179)
六、论教学方法(181)
第六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182)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183)
三、论教师(184)
四、论教学(185)
本章 小结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189)
二、教育制度(191)
第二节 辽金元的教育
一、辽朝的教育制度(197)
二、金朝的教育制度(198)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200)
第三节 宋元的书院
一、书院的萌芽(204)
二、宋朝的书院(205)
三、元朝的书院(209)
第四节 宋元的蒙学
一、蒙学教育的发展(210)
二、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211)
三、蒙学教材(212)
第五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213)
二、主持“熙宁兴学”(214)
三、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215)
四、系统的人才理论(217)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18)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219)
三、论“小学”和“大学”教育(220)
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222)
五、论读书法(224)
第七节 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
一、陈亮的教育思想(226)
二、叶适的教育思想(227)
本章 小结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第一节 明朝的文教政策
一、广设学校,培育人才(231)
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232)
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233)
第二节 明朝的官学制度
一、中央官学(235)
二、地方官学(237)
第三节 明朝的书院
一、明朝书院的发展(239)
二、东林书院(241)
第四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42)
二、论教育作用(243)
三、论道德教育(244)
四、论儿童教育(245)
第五节 王廷相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47)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247)
三、论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248)
四、论认识与知识(248)
五、论学习与修养(249)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