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领导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决定推出三个系列的学术专著:语言、文学和文化。他们还说:要高品位,创名牌,有北外特色,赔钱也出。这是有远见的举措,是功德无量的事,必将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与科研事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们对他们的支持表示由衷的谢意。语言学研究丛书的组稿原则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该引进的继续引进,但更强调创新。尚未引进的国外的学科或理论,当然可以一如既往地介绍到中国来,但我们更希望看到我国学者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国内的社会、文化、语言、教学等实际情况,开展自己的研究。中国研究者在国外或国内的博士论文,经过加工整理,就有可能被选入本套丛书。近20年来,我们在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方面所做的“引进”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迄今为止,勤奋的中国研究者已经与国际接轨。但这并不等于说今后就再无“引进”可言。国外的语言学理论总是在发展,“引进”工作也永远不会完全停止,只不过是“引进”时要更有选择性、批判性、前瞻性、实用性等。好的“引进”是把国外有用的东西全部“吃透”之后,经过“消化”和“筛选”,把最有营养的部分,用中国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文字)介绍过来。不是见“新”就写,不是囫囵吞枣地写,不是生搬硬套地写,不是没有选择地写,不是不懂装懂地写。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有人在读了几十本书后,把所读内容加以沉淀、过滤,然后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国外先进的成果介绍给我国的读者。“更强调创新”是鼓励我们的研究者大力开展以中国的社会、文化、语言、教学为背景的实证性的研究。在中国开展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接不暇的机遇。其局限性则是科研经费不足和缺乏最新的国外研究资料。从英、美等国回来的研究者感叹,在国外,花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可耕耘的领域,但仔细一看,发现原来早已被人耕过多遍。而在中国,还有许多领域仍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例如,汉语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源之丰富就是许多国家望尘莫及的。研究语言的普遍性,如果不考虑中国本土的语言现象,就很难做到详尽、彻底。一切所谓的普遍规则,都可以放到汉语中去验证其充分性。中国的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领域,有待研究的方面就更多:中国的语言历史源远流长,社会变革引起的语言变化和给语言注入的新的文化内涵是很值得深入挖掘的。再比如,中国有人数最多的英语学习者,他们的学习规律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宝贵资料。不论国外学者发现了什么习得英语的规律,我们都可以重新在中国学习者身上实验一下,看看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呈现什么特征。至于借助外语教学、多媒体外语教学、远距离外语教学、自学考试中的外语教学等,更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希望中国的研究者更多地开展实证性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足够的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证实或推翻某种理论上的假设。纯粹思辩式或逻辑推理式的研究做起来是很难的,当然做好就更难。证据单薄,思辩就如履薄冰;逻辑不清,推理则如走迷宫。这时,用多少“我认为”、“我相信”、“我深深感到”也显得苍白无力,并且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科研。而只有用大量、系统的事实说话,读者才能心悦诚服。至于经验尚不丰富的研究者,首先要学会收集数据,学会在语言素材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这是能使人终生受益的本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可能是今后10年中应该特别强调、特别研究的课题之一。否则,总有一天,方法上的落后会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