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个精致的小美人,穿着格子呢裙,在一阵笑闹中将笨重的双足放在长凳上靠近我,又斜伸出她柔软、赤裸的双臂系紧她旱冰鞋的带子,我便在阳光中融化了。我的书成了一种掩饰,她的红褐色鬈发垂落在她瘦削的膝上,叶影在她的肢体上摇,我的脸颊在她的身边幽明不定了。■《洛丽塔》在美国普特南出版社首版,一路飚升《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位。■《洛丽塔》的出版,同时遭至众人的热烈争议与谴责。争议的焦点是艺术创作与社会的责任。■《洛丽塔》开创了现代两性文学伦理上的新视角。■《洛丽塔》虽不乏性爱描写,但它既没有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那种细腻撩人的感官快惑,也没有乔伊斯《尤利西斯》里的那种满不在乎的猥亵。■《洛丽塔》淡化了常识上的社会内涵与道德是非,完成了"年少的美国诱惑衰老的欧洲"的寓言。这本曾一路窜升至《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的书,带给我们是永远都值得品味的一种人生的哲思。不同的人在读完此书后会有决然不同的想法:一位论者自觉找到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了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在同样的地方有了别的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但是,聪明的作者纳博科夫劝读者不要在他的作品里寻找象征或寓言,滑稽模仿带来的含混性并不掩盖什么,它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精神,是通向纳博科夫所谓的“严肃情感的最高境界”的跳板。于是,我们的眼光又能回到这本书上,因为,它本身就具有无以伦比的魅力。《洛丽塔》虽说不乏性的描写,但它既没有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那种细腻撩人的感官快感,也没有乔伊斯《尤利西斯》里的那种满不在乎的猥亵。但是,这并不是小说吸引人的根本所在,它的最大价值在于读者对它独到的理解。表面上,纳博科夫既没有挑战社会道德规范的雄心大志,也没有普渡欲海众生的情怀,没有批判和嘲讽,也没有感伤和警喻。可是,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于所谓的社会道德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鄙夷。或许,我们在全神贯注地捕捉最销魂夺魄的欲望细节时,也会不时扯进令我们倍感煎熬的道德困惑。书中的世界充满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