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言之,是指对以下几方面内容的规定:墓地形式,即墓地位置与墓地分布;墓葬形制,如墓室形状,墓道有无及其形状,有无封土记墓穴内填充物的情况等;墓式,如是仰身、俯身还是侧身,身体是否屈肢,头向如何;随葬物情况,指随葬器物之类别、组合形式、置放位置,殉人也可以列入在广义的随葬物中。墓葬制度从本质上看,实际是人们相信死者仍有灵,并对其死后在另一个不同于现实人世的环境中如何生活的一种设计,是一种宗教观念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墓葬制度中了解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与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因为这些制度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死者生前所在的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等级关系与经济关系的折射。所以,用考古学的手段与方法对墓葬制度本身作深入的研究,对其反映的问题作社会历史层面的考察,无疑是考古学与历史学可以实现很好契合的研究领域。当然,墓葬制度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单凭对墓葬制度本身的考古学现象作分析还很难作出恰当的估测。另外,民族志资料(至于研究对象有近似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民族的墓葬资料)、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及古文字资料)与民俗学资料都是帮助我们做出科学解释的重要参考,即是说墓葬制度所能给我们提供的信息量是依靠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靠科学的比较研究才能作出较恰当的评价,应力求避免在下结论时简单化与过于主观。特别是在研究某一古代民族、某一历史区域内的古代墓葬制度时,尤应注意其人文的、历史的与地理的因素对人们观念形态,并进而对墓葬制度发生的影响。比如,研究中国商周历史时期墓葬制度,即应该尽可能地从多种资料中去体会当时的礼的观念、等级观念、礼制与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一队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墓葬制度有较深刻的理解,并把墓葬制度看作是礼制与家族制度的综合反映,这样在认识与利用考古发掘的墓葬资料时才能作出较贴近历史事实的结论。印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这本著作,即是采用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一段特定时间、一个特定区域,对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作深入研究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