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少年时受五四运动影响,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并与当地进步青年结社办刊。1923年走出家庭,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参加社会活动。1927年赴法国,研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哲学著述,并翻译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在异国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出长篇处女作《灭亡》。1928年底回国,进一步投身文学,写出了反映青年生活的《爱情的三部曲》、《春天男的秋天》等小说和大量散文,尤其以感情丰沛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引起轰动,它揭露黑暗,歌颂反抗和光明的主题特别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这期间他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持出版了大型文学丛书《文化生活丛刊》和多种文学刊物,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抗战时期,他辗转于广州、桂林、昆明、贵阳等地,写下了《火》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务,写下许多反映新生活的作品。“文革”中受到迫害,“文革”结束后,以深刻反省自我,剖析社会现象的《随想录》(五辑)带来了个人创作的再度辉煌,以坚持真理,讲真话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尊敬,被誉为“世纪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