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晓文多年来对学生自我问题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是她10余年研究的总结。该书在作者自己的理论思考、实证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论述了自我的性质、自我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观点。作者提出,自我的本质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的内在动力是内在需要,而自我肯定和自尊的需要是自我调节的基点和核心,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之源。这一思想贯穿于全书,是作者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问题,探讨培养途径的基本思路。基于上述基本观点,作者进一步分析指出,个体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之存在,决定了主观意义是自我调节形成的关键。主观意义受制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人际交往状态和行为习惯状态,学生在家庭教养和学校生活中的特殊成长经历更是主观意义重要形成因素。主观意义形成的多层次和多侧面决定了自我调节的多种水平,因此学生的自我调节既体现在有意识的积极的自我调节方面,也体现在无意识的自我调节和消极的自我调节方面。这些真知灼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仅是对儿童人格发展理论有所创见,而且为分析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洞察儿童问题行为的症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一书可谓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该书的“深入”源之于作者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该书涉足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融会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社会认知和精神分析学等各心理学流派的观点。作者尤其对当代精神分析学派――自我(self)心理学和对象关系学派有较透彻的领会,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当前,心理学的书籍林林总总,但可称得上是专著的却不多见,《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真正是一本关于自我发展问题的专著。该书的“浅出”体现在对抽象的概念和论点有清晰、具体和生动的说明。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访谈的案例,以及学生的作品等多种材料的描述,展开理论的阐述。注重从临床心理学研究的资料,提炼出自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结合学生正常和异常两方面的表现进行内在原因分析,揭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一本著作要做到既有自己的观点,对问题的分析有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并把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这决非易事。心理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研究应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这在《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了解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学生。了解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与水平,区分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是自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还是障碍,并设法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这是教育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前提。书的作者所强调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自尊需要是自我发展的动力;自我是在人际交往和互动,是在集体活动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教师和家长是学生的自我对象;自我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自我调节水平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等,都会对教师和家长有诸多启示。根据这些观点,教师和家长一方面应关注和适应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应依据对学生自我发展水平和内心状态的洞察,灵活地创设条件提供帮助,从而发展学生的自我。在这样的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自我也会进一步成熟和健康。由于作者本人长期亲身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对学生自我的重要性和发展特点有切身的体验和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书中引用了许多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发展学生的自我,提高学生自我调节水平的实践经验和具体事例。这些生动的材料,一方面能帮助读者理解问题,另一方面可供读者参考借鉴。这些教育措施和方法是在阐述学生自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介绍的,因此读者得以了解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为什么有效?这就比单纯地提供教育经验,让读者模仿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