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 信息基础设施
1. 2 网络的发展过程
1. 2. 1 通信的发展简史
1. 2.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 2. 3 Internet的发展
1. 2. 4 国内Internet的发展
1. 3 计算机网络的原理结构
1. 4 千兆位网络
1. 5 网络信息安全
1. 6 网络计算
1. 7 统一网络
1. 7. 1 统一网络的逻辑结构
1. 7. 2 IP综合信息网络结构
1. 7. 3 骨干网络节点的构造
1. 7. 4 宽带IP本地网络
第2章 广域网
2. 1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2. 2 广域网中的路由选择
2. 3 X. 25
2. 4 帧中继
2. 4. 1 帧中继概述
2. 4. 2 帧中继的体系结构
2. 4. 3 帧中继的帧格式
2. 4. 4 帧中继的拥塞管理
2. 4. 5 帧中继的PVC状态确认规程
2. 4. 6 帧中继网络的发展
2. 5 综合业务数字网
2. 5. 1 ISDN的信道结构
2. 5. 2 ISDN的OSI模型
2. 5. 3 ISDN接入Internet的实现
2. 5. 4 ISDN业务分类及特性
2. 6 数字数据网
2. 6. 1 概述
2. 6. 2 数字数据网的组成
2. 6. 3 DDN的结构
2. 6. 4 复用技术
2. 6. 4. 1 PCM帧复用
2. 6. 4. 2 超速率复用
2. 6. 4. 3 子速率复用
2. 6. 5 数字数据网的同步
2. 6. 5. 1 DDN网同步方式
2. 6. 5. 2 DDN节点频率源
2. 6. 5. 3 DDN节点定时
2. 6. 5. 4 DDN节点间的同步
2. 6. 5. 5 用户接入同步
2. 6. 6 数字数据网的业务
2. 6. 6. 1 专用电路业务
2. 6. 6. 2 帧中继业务
2. 6. 6. 3 话音/G3传真业务
2. 6. 6. 4 VPN业务
2. 6. 6. 5 用户入网速率
2. 6. 7 DDN用户接入方式
2. 6. 7. 1 用户终端设备接入方式
2. 6. 7. 2 用户网络与DDN互连方式
第3章 ATM技术
3. 1 ATM技术概述
3. 2 ATM的协议体系结构
3. 2. 1 物理层
3. 2. 2 ATM层
3. 2. 3 ATM适配层
3. 2. 4 AAL协议
3. 3 ATM的逻辑连接
3. 4 ATM信令系统
3. 5 ATM的信元
3. 6 ATM的服务类别
3. 7 ATM的服务质量
3. 8 ATM局域网
3. 8. 1 局域网仿真
3. 8. 2 LANE的基本原则
3. 8. 3 LANE的基本构成模块
3. 8. 4 LANE的连接
3. 8. 5 LANE性能分析
第4章 TCP/IP及其相关协议
4. 1 互联网
4. 2 网际协议IP
4. 2. 1 IP地址
4. 2. 2 子网掩码
4. 2. 3 IP数据报格式
4. 3 基本路由选择
4. 4 路由器
4. 5 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
4. 5. 1 概述
4. 5. 2 头部格式
4. 5. 3 IPv6的地址
4. 5. 4 IPv6的扩展头部及其功能
4. 6 传输控制协议TCP
4. 6. 1 TCP报头
4. 6. 2 TCP服务
4. 7 TCP/IP与ATM结合
4. 7. 1 IP over ATM
4. 7. 2 IP交换
4. 8 IP over SDH
4. 9 基于IP交换的集群路由
第5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
5. 1 概述
5. 2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发展
5. 3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
5. 3. 1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总体框架
5. 3. 2 MPLS的网络模型
5. 4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基本原理
5. 5 VC合并技术
5. 5. 1 概述
5. 5. 2 SEAM机制
5. 5. 3 VP合并
5. 5. 4 DIDA机制
5. 5. 5 阱树机制
5. 5. 6 AAL5X机制
5. 5. 7 IETF方案
5. 5. 8 今后还需改进的地方
5. 6 路由环路控制
5. 6. 1 路由选择机制
5. 6. 2 传统路由循环控制
5. 6. 3 标记分发协议(LDP)
5. 6. 4 环路检测
5. 6. 5 环路防止算法
5. 7 MPLS的路由技术
5. 8 MPLS网络性能
5. 9 MPLS的流量工程
5. 9. 1 流量工程的目标
5. 9. 2 流量工程的工作原理
5. 9. 3 MPLS的流量工程
5. 9. 4 MPLS流量工程应用示例
5. 10 基于传统ATM骨干网的MPLS移植技术
5. 11 IMPS支持虚拟专网
5. 11. 1 概述
5. 11. 2 覆盖VPN与MPLS VPN
5. 11. 3 MPLS VPN的工作原理
5. 11. 4 MPLS VPN的工作过程
5. 12 MPLS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6章 多播
6. 1 概述
6. 2 IP多播协议
6. 3 多播路由
6. 3. 1 共享树
6. 3. 2 源根节点的最短路径树
6. 4 扩散技术
6. 5 跨越树的多播路由算法
6. 6 约束Steiner树
6. 7 反向路径广播
6. 8 截断的反向路径广播
6. 9 反向路径多播
6. 10 核心树
6. 11 路由多播选择算法KMB
6. 12 动态多播路由选择算法VTDM
6. 13 眼界最短多播算法BSMA
6. 14 适用于光纤网络的多播MZQ算法
6. 14. 1 MZQ路由算法
6. 14. 2 MZQ算法的波长分配
6. 15 多播的应用
第7章 宽带网络性能分析
7. 1 概述
7. 2 现代通信中的排队理论
7. 2. 1 主要的排队分析法
7. 2. 2 现代通信中排队系统的特点
7. 2. 3 现代通信研究中常用的排队分析方法
7. 3 现代通信业务的自相似特性
7. 3. 1 自相似性的性能
7. 3. 2 关于自相似性对排队性能影响的实验
7. 3. 3 自相似的业务建模
7. 3. 4 基于自相似业务模型的性能分析
7. 4 拥塞控制
7. 4. 1 相对高速率的信元插入
7. 4. 2 信元时延偏差
7. 4. 3 网络对信元时延偏差的影响
7. 4. 4 UNI上的信元时延偏差
7. 5 流量控制
7. 5. 1 使用虚通道进行资源管理
7. 5. 2 连接允许控制
7. 5. 3 使用参数控制(UPC)
7. 5. 4 有选择地丢弃信元
7. 5. 5 通信量整形
7. 6 ABR通信量管理
7. 6. 1 ABR速率控制
7. 6. 2 反馈机制
7. 6. 3 信元流
7. 6. 4 RM信元的格式
7. 6. 5 ABR容量分配
第8章 网络管理
8. 1 网络管理的由来
8. 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 2. 1 故障管理
8. 2. 2 安全管理
8. 2. 3 性能管理
8. 2. 4 配置管理
8. 2. 5 计费管理
8. 3 网络管理的实现
8. 3. 1 网络管理的模型
8. 3. 2 Internt的网管模型
8. 4 网络管理协议
8. 5 几种流行的网络协议
8. 5. 1 SNMP
8. 5. 2 CMIS/CMIP
8. 5. 3 CMOT
8. 5. 4 LMMP
8. 5. 5 管理信息库MIB
8. 6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8. 6. 1 SNMP的工作原理
8. 6. 1. 1 SNMP的安全机制
8. 6. 1. 2 传输层的支持
8. 6. 1. 3 SNMP的局限性
8. 6. 2 对基本SNMP的完善
8. 6. 2. 1 远程网络监视
8. 6. 2. 2 安全SNMP
8. 6. 3 SNMP的发展
8. 6. 3. 1 SNMP版本2(SNMPv2)
8. 6. 3. 2 SNMP版本3(SNMPv3)
8. 7 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和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S/CMIP)
8. 7. 1 SNMP, CMIP和CMOT的比较
8. 7. 2 传输服务支持
8. 7. 3 协议操作方式
8. 7. 4 管理信息的标识
8. 8 网络管理系统
8. 9 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
8. 10 设计网络管理系统的原则
8. 11 现有网络管理平台
8. 12 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9章 网络安全
9. 1 网络安全概述
9. 2 网络安全的级别
9. 3 网络安全策略
9. 3. 1 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
9. 3. 2 网络设计及硬件
9. 3. 2. 1 安全设备
9. 3. 2. 2 虚拟网络
9. 4 虚拟专用网
9. 4. 1 VPN的安全性
9. 4. 2 VPN软件
9. 5 入侵检测
9. 6 防火墙
9. 6. 1 防火墙概述
9. 6. 2 防火墙的种类
9. 6. 3 防火墙产品
9. 6. 4 防火墙未来发展趋势
9. 7 加密
9. 7. 1 单密钥体制
9. 7. 2 双密钥体制
9. 7. 3 一般的数据加密模型
9. 8 常规密码体系
9. 8. 1 流密码
9. 8. 2 分组密码
9. 8. 3 DES算法
9. 9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9. 9. 1 RSA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9. 9. 2 数字签名
9. 10 报文的鉴别
9. 11 密钥分配
9. 12 公钥证书
9. 12. 1 概述
9. 12. 2 简单公钥设施
9. 13 网络安全的发展
第10章 千兆位以太网
10. 1 概述
10. 2 千兆位以太网模型
10. 3 路由技术
10. 4 载波扩充
10. 5 帧突发
10. 5. 1 帧突发工作原理
10. 5. 2 帧突发性能分析
10. 5. 2. 1 理论最大吞吐效率
10. 5. 2. 2 突发能力对最坏情况效率的影响
10. 5. 2. 3 性能模拟测试--吞吐率
10. 5. 2. 4 性能模拟测试--延迟
10. 5. 2. 5 俘获效应
10. 6 半双工方式
10. 6. 1 半双工配置
10. 6. 2 半双工工作方式下的拓扑结构
10. 6. 3 半双工工作方式比特预测分析
10. 7 全双工方式
10. 7. 1 全双工中继器--带缓存的分发器
10. 7. 2 全双工中继器--拥塞控制
10. 8 光纤通信技术
10. 8. 1 概述
10. 8. 2 同步数字系列
10. 8. 3 波分复用
10. 8. 4 IP over WDM
10. 9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的应用
10. 9. 1 对交换机到交换机连接的升级
10. 9. 2 对交换机到服务器连接的升级
10. 9. 3 骨干网升级
10. 9. 4 对高性能台式机升级
10. 10 未来的10 Gb/s以太网
第11章 移动计算
11. 1 概述
11. 2 无线应用协议
11. 3 无线应用环境
11. 3. 1 WAE模型
11. 3. 2 WAE内容格式
11. 3. 3 WML编码器的实现
11. 4 移动计算机网络
11. 4. 1 概述
11. 4. 2 移动计算机网络的协议结构
11. 4. 3 物理层
11. 4. 4 数据链路层
11. 4. 5 网络层
11. 4. 6 传输层
11. 4. 7 应用层
11. 5 移动主体
第12章 网络应用
12. 1 IP电话
12. 1. 1 概述
12. 1. 2 IP电话效果
12. 1. 3 Internet多媒体语音系统技术标准H. 323
12. 1. 4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12. 1. 5 VoIP的服务质量问题
12. 1. 6 包丢失补偿
12. 1. 7 回音补偿
12. 2 VoIP嵌入式软件体系结构
12. 2. 1 语音数据包软件模块
12. 2. 2 电话信令网关软件模块
12. 2. 3 网络数据包协议模块
12. 2. 4 网络管理模块
12. 3 基于IP的视频业务
12. 3. 1 视频业务
12. 3. 2 相关技术
12. 3. 3 服务质量
12. 3. 4 基于信道和接收端状态的信源编码
12. 3. 5 资源预留管理
12. 4 电子商务
12. 4. 1 基于主体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结构
12. 4. 2 拍卖交易过程
12. 4. 3 谈判支持
12. 4. 4 信息自动获取
12. 5 智能信息平台
12. 5. 1 搜索引擎
12. 5. 2 数据挖掘
12. 5. 3 信息检索
12. 6 网络教育
12. 6. 1 网络教育的特点
12. 6. 2 网络教育的技术框架
12. 6. 3 基于主体的网络教育系统
12. 7 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