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DTV之路
1. 1 概述
1. 1. 1 先驱者
1. 1. 2 传输标准
1. 1. 3 传统的电视系统
1. 2 HDTV的早期发展
1. 2. 1 1125/60设备的开发
1. 2. 2 1125/60制式
1. 2. 3 欧洲的HDTV制式
1. 2. 4 对HDTV标准的预期
1. 2. 5 数字制式出现
1. 2. 6 数字视频广播
1. 2. 7 电影业的卷入
1. 2. 8 政治上的考虑
1. 2. 9 术语
1. 3 HDTV的建议路线
1. 3. 1 第2轮制式测试
1. 3. 2 大联盟的建立
1. 3. 3 测试大联盟系统
1. 3. 4 大联盟工作的最后一部分
1. 3. 5 数字广播开始
1. 3. 6 继续ATSC标准的工作
1. 3. 7 一次惊人的挑战
1. 3. 8 FCC评审数字电视转换进程
1. 4 HDTV制式的兼容性
1. 4. 1 兼容制式中的折中
1. 4. 2 兼容业务适配器
1. 4. 3 代码转换功能
1. 4. 4 标准化问题
1. 4. 5 协调标准
1. 5 参考文献
1. 6 书刊目录
第2章 HDTV应用
2. 1 概述
2. 1. 1 分辨率
2. 1. 2 摄制制式与传输制式
2. 1. 3 术语定义
2. 2 HDTV应用
2. 2. 1 商业和工业应用
2. 2. 2 广播应用
2. 2. 3 计算机应用
2. 2. 4 ATSC数据广播
2. 3 视频信号的特点
2. 3. 1 观众和节目制作者关键的实质
2. 3. 2 影像大小
2. 3. 3 格式发展
2. 4 视觉真实性中的听觉成分
2. 4. 1 听觉
2. 4. 2 使音频与视频匹配
2. 4. 3 充分利用音频
2. 4. 4 理想的声音系统
2. 4. 5 杜比AC-3
2. 5 影片节目源
2. 5. 1 胶片类型
2. 5. 2 影片和HDTV节目源的协同作用
2. 5. 3 标准转换
2. 5. 4 胶片到视频的转换系统
2. 5. 5 视频到胶片激光束转换
2. 6 参考文献
2. 7 书刊目录
第3章 成像系统基本原理
3. 1 概述
3. 2 电视的视场
3. 2. 1 黄斑与周围视觉
3. 2. 2 垂直细节和观看距离
3. 2. 3 图像宽度和水平细节
3. 2. 4 影像的详细内容
3. 2. 5 景深的感觉
3. 2. 6 对比度和色调范围
3. 2. 7 亮度和色度
3. 2. 8 视觉的色度方面
3. 2. 9 彩色视觉的锐敏度
3. 2. 10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3. 2. 11 照度的时间方面
3. 2. 12 拖影及相关的效应
3. 2. 13 闪烁
3. 2. 14 视频信号带宽的视觉基础
3. 2. 15 伽马
3. 2. 16 彩色信号变换
3. 3 大联盟制式概述
3. 3. 1 扫描格式
3. 3. 2 相对水平和垂直间隔
3. 3. 3 亮度和色度分量
3. 3. 4 像素传输速率和数字调制
3. 3. 5 视频压缩
3. 4 参考文献
第4章 视频信号的数字编码
4. 1 概述
4. 2 数字信号转换
4. 2. 1 Nyquist极限和混叠效应
4. 2. 2 A/D变换过程
4. 2. 3 D/A变换过程
4. 2. 4 变换器性能标准
4. 3 视频信号的空间域和时间域分量
4. 3. 1 Nyquist体积维数
4. 3. 2 Nyquist多维空间中的各种特征频率
4. 3. 3 Nyquist体积中的信号差别
4. 4 数字调制
4. 4. 1 四相移键控
4. 4. 2 信号分析
4. 4. 3 数字编码
4. 4. 4 纠错编码
4. 4. 5 8-VSB调制系统
4. 5 数字滤波器
4. 5. 1 FIR滤波器
4. 5. 2 无限冲激响应滤波器
4. 6 数字信号处理和分配
4. 6. 1 视频采样
4. 6. 2 串行数字接口
4. 6. 3 IEEEl394
4. 6. 4 纤维管路
4. 6. 5 千兆位以太网
4. 7 参考文献
4. 8 书刊目录
第5章 视频和音频的压缩
5. 1 引言
5. 2 变换编码
5. 2. 1 平面的变换
5. 2. 2 帧间变换编码
5. 3 JPEG标准
5. 3. 1 压缩技术
5. 3. 2 DCT和JPEG
5. 4 MPEG标准
5. 4. 1 基本规定
5. 4. 2 运动补偿
5. 4. 3 各种技术的融合
5. 4. 4 档次与等级结构
5. 4. 5 影视档次
5. 5 DTV系统的MPEG-2重要特征
5. 5. 1 MPEG-2层结构
5. 5. 2 片层
5. 5. 3 图像. 图像组和序列
5. 5. 4 矢量搜索算法
5. 5. 5 运动补偿的精度
5. 5. 6 动态矢量编码
5. 5. 7 编码器循环预测
5. 5. 8 两个主要的预测模式
5. 5. 9 场自适应/帧预测模式
5. 5. 10 图像刷新
5. 5. 11 离散余弦变换
5. 5. 12 视频数据的炳编码
5. 5. 13 空间与信噪比可扩充性
5. 6 级联
5. 6. 1 压缩失真
5. 7 视频编码过程
5. 7. 1 编码工具
5. 7. 2 信号条件化
5. 7. 3 SMPTE RP 202
5. 8 数字音频数据压缩
5. 8. 1 PCM和压缩
5. 8. 2 音频比特率的降低
5. 8. 3 预测和变换算法
5. 8. 4 处理和传播的延时
5. 8. 5 比特率和压缩比
5. 8. 6 编辑压缩数据
5. 8. 7 常用压缩技术
5. 8. 8 杜比E编码系统
5. 8. 9 客观质量测定
5. 8. 10 音频压缩的前景
5. 9 参考文献
5. 10 书刊目录
第6章 高清晰度制作系统
6. 1 引言
6. 2 1125/60系统
6. 2. 1 1125/60的基本原理
6. 2. 2 1125/60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化
6. 2. 3 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标准
6. 2. 4 SMPTE 240M的技术概况
6. 2. 5 带宽和分辨率的考虑
6. 2. 6 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
6. 2. 7 SMPTE 240M的数字表达
6. 3 SMPTE 260M
6. 3. 1 采样和编码
6. 3. 2 主要操作参数
6. 3. 3 制作窗口
6. 3. 4 SMPTE240M-1995
6. 4 高清晰度电视相关的光栅扫描标准
6. 4. 1 1920×1080扫描标形
6. 4. 2 1280×720扫描标准
6. 4. 3 720× 483扫描标准
6. 4. 4 高级别MPEG-24:2:2档次
6. 5 高清晰度串行数字接口
6. 5. 1 现实的实现方案
6. 5. 2 音频接口设备
6. 5. 3 数据服务
6. 5. 4 SMPTE 292M的时分复用
6. 5. 5 包传送
6. 5. 6540Mb/s接口
6. 6 串行数据传输接口
6. 6. 1 SDTI数据结构
6. 6. 2 基于计算机系统的SDTl
6. 6. 3 SDTI包格式
6. 7 摄像机系统
6. 7. 1 光学系统
6. 7. 2 数字信号处理
6, 7. 3 摄像机的规范
6. 7. 4 有关摄像机的标准
6. 7. 5 高清晰度电视摄像机/胶片制作问题
6. 8 参考文献
6. 9 书刊目录
第7章 DTV音频编码与解码
7. 1 引言
7. 2 AES音频
7. 2. 1 AES3数据格式
7. 2. 2 SMPTz 324M
7. 3 音频压缩
7. 3. 1 编码
7. 3. 2 解码
7. 4 AC-3系统的实现
7. 4. 1 音频编码器接口
7. 4. 2 输出信号规范
7. 5 AC-3标准的操作细节
7. 5. 1 变换滤波器组
7. 5. 2 已编码的音频表征
7. 5. 3 比特分配
7. 5. 4 矩阵重设
7. 5. 5 耦合
7. 5. 6 比特流元素和语法
7. 5. 7 响度和动态范围
7. 5. 8 AC-3比特流编码
7. 5. 9 AC-3/MPEG比特流
7. 5. 10 AC-3比特流的解码
7. 5. 11 算法细节
7. 5. 12 比特分配
7. 6 音频系统级别控制
7. 6. 1 对话归一化
7. 6. 2 动态范围压缩
7. 6. 3 深压缩:COMPR. COMPR2
7. 7 音频系统的特征
7. 7. 1 完整的主音频业务(CM)
7. 7. 2 主音频业务. 音乐和效果(ME)
7. 7. 3 视觉障碍(V1)
7. 7. 4 听觉障碍(H1)
7. 7. 5 对话(D)
7. 7. 6 解说词(C)
7. 7. 7 紧急情况(E)
7. 7. 8 画外音(V0)
7. 7. 9 多语种业务
7. 8 声道排列和声级
7. 9 参考文献
7. 10 书刊目录
第8章 ATSC DTV系统
8. 1 引言
8. 1. 1 系统概述
8. 1. 2 视频系统特性
8. 1. 3 传输系统特性
8. 2 视频压缩与解压概述
8. 2. 1 MPEG-2的等级和档次
8. 2. 2 DTV视频系统概述
8. 2. 3 彩色分量的分离与处理
8. 2. 4 编码的扫描行数
8. 2. 5 胶片(电影)模式
8. 2. 6 像素
8. 2. 7 传送编码器接口和比特率
8. 2. 8 级联的图像序列
8. 2. 9 更新的原则
8. 3 地面广播的传输特性
8. 3. 1 信道误码保护与同步
8. 3. 2 调制
8. 3. 3 业务复用和传送系统
8. 3. 4 传送子系统概述
8. 3. 5 高级复用功能
8. 3. 6 PES分组格式
8. 3. 7 高数据率模式
8. 3. 8 与其他传送系统的兼容性
8. 4 节目和系统信息协议
8. 4. 1 PSIP的构成要素
8. 4. 2 A/65技术的勘误和修改
8. 4. 3 条件接入系统
8. 4. 4 传输流识别
8. 5 闭合说明
8. 5. 1 SMPTE 333M
8. 6 数据广播
8. 6. 1 数据广播中的P51P和SDF
8. 6. 2 突发数据
8. 6. 3 RP 203
8. 6. 4 ATSCA/90标准
8. 7 参考文献
8. 8 书刊目录
第9章 DTV传送问题
9. 1 引言
9. 1. 1 现实世界条件
9. 1. 2 关于比特率需要考虑的事项
9. 2 地面广播模式的性能
9. 2. 1 发射机信号处理
9. 2. 2 上变频器及RF载波频率偏置
9. 2. 3 高数据率模式的性能
9. 3 频谱问题
9. 3. 1 UHF. 的禁忌
9. 3. 2 同频道干扰
9. 3. 3 邻近信道干扰
9. 3. 4 NTSC和DTV的额定功率值
9. 3. 5 第6报告和要求
9. 3. 6 ATSC卫星标准
9. 4 发射机需考虑的事项
9. 4. 1 工作功率
9. 4. 2 技术选择
9. 4. 3 数字信号的预纠错
9. 4. 4 FCC发射屏蔽
9. 4. 5 实施的问题
9. 4. 6 信道-组合需考虑的事项
9. 4. 7 天线系统
9. 5 参考文献
第10章 接收机系统和显示设备
10. 1 引言
10. 1. 1 噪声特性
10. 2 接收机系统概述
10. 2. 1 调谐器
10. 2. 2 信道滤波和VSB载波恢复
10. 2. 3 段同步和符号时钟恢复
10. 2. 4 非相干和相干的AGC
10. 2. 5 数据场同步
10. 2. 6 干扰抑制滤波器
10. 2. 7 信道均衡器
10. 2. 8 相位跟踪环路
10. 2. 9 网格解码器
10. 2. 10 数据解交织器
10. 2. 11 接收机的其他功能块
10. 2. 12 接收机均衡问题
10. 2. 13 接收机的现场性能
10. 2. 14 兼容性标准
10. 2. 15 数字接收机的进展
10. 3 HDTV显示需要考虑的事项
10. 3. 1 数字视频中的彩色空间问题
10. 3. 2 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
10. 3. 3 彩色CRT显示设备
10. 3. 4 投影系统
10. 3. 5 光阂系统
10. 3. 6 LCD投影系统
10. 3. 7 影院应用的投影要求
10. 4 家用计算机和网络问题
10. 4. 1 IEEE 1394
10. 4. 2 数字本地网络
10. 4. 3 高级电视增强论坛
10. 4. 4 数字应用软件环境
10. 4. 5 DTV产品分类
10. 4. 6 有线电视/DTV接收机标识
10. 5 参考文献
10. 6 书刊目录
第11章 DVB标准
11. 1 引言
11. 2 欧洲系统
11. 2. 1 D-MAC/D2-MAC制式
11. 2. 2 增强型电视的目标和局限性
11. 2. 3 尤里卡计划
11. 2. 4 尤里卡的结局
11. 3 数字视频广播
11. 3. 1 DVB系统的技术背景
11. 3. 2 DVB业务
11. 3. 3 DVB条件接入的一揽子办法
11. 3. 4 多媒体家庭平台
11. 3. 5 DVB数据广播标准
11. 3. 6 DVB和ATSC DTV系统
11. 4 COFDM技术准则
11. 5 DVB-T和ATSC调制系统的比较
11. 5. 1 操作参数
11. 5. 2 多路失真
11. 5. 3 移动接收
11. 5. 4 频谱效率
11. 5. 5 HDTV性能
11. 5. 6 单频网络
11. 5. 7 冲激噪声
11. 5. 8 色调于扰
11. 5. 9 同信道模拟电视干扰
11. 5. 10 同信道DW干扰
11. 5. 11 相位噪声性能
11. 5. 12 噪声系数
11. 5. 13 室内接收
11. 5. 14 不同信道带宽的衡量
11. 6 参考文献
11. 7 书刊目录
第12章 视频测量技术
12. 1 引言
12. 2 视频信号频谱
12. 2. 1 最低视频频率
12. 2. 2 最高视频频率
12. 2. 3 水平分辨率
12. 2. 4 扫描产生的视频频率
12. 3 彩色显示的测量
12. 3. 1 彩色重现的评价
12. 3. 2 色适应性及白平衡
12. 3. 3 总伽马要求
12. 3. 4 色彩差别的察觉
12. 3. 5 显示分辨率和像素格式
12. 3. 6 对比度
12. 3. 7 彩条测试图形
12. 3. 8 传统视频测量
12. 3. 9 视频信号的自动化测量
12. 3. 10 波带片信号的应用
12. 3. 11 显示器测量技术
12. 3. 12 CRT主观测量
12. 3. 13 CRT客观测量
12. 3. 14 观看环境的考虑
12. 4 视频头性能特性和检验
12. 4. 1 视频检查和机械校验
12. 4. 2 保证摄像机编码器工作正常
12. 4. 3 保证自动黑色电路工作正常
12. 4. 4 镜头的后向聚焦
12. 4. 5 确认黑色阴影
12. 4. 6 细节电路
12. 4. 7 选择性测试
12. 4. 8 颜色参考图形
12. 5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测量
12. 5. 1 信号/图像质量
12. 5. 2 图像质量的自动测量
12. 6 串行数字比特流分析
12. 6. 1 SMPTE RP 259M
12. 6. 2 抖动
12. 6. 3 串行数字峭壁
12. 6. 4 通道测试
12. 6. 5 眼图
12. 7 传输问题
12. 7. 1 传输系统测量
12. 7. 2 带内信号表征
12. 7. 3 功率技术规范及其测量
12. 8 参考文献
12. 9 书刊目录
第13章 DTV实现问题
13. 1 引言
13. 2 MEPG比特流拼接
13. 2. 1 拼接标志
13. 2. 2 SMPTE 312M
13. 2. 3 渐变剪切生成器
13. 2. 4 SMPTE 328M
13. 3 MPEG再编码
13. 3. 1 SMPTE 327M
13. 3. 2 SMPTE 329M
13. 3. 3 SMPTE 319M
13. 3. 4 SMPTE 351M
13. 3. 5 SMPTE 353M
13. 4 规划DTV的基本架构
13. 4. 1 对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的考虑
13. 4. 2 网络节目供给的选择
13. 4. 3 DTV实现方案
13. 4. 4 自顶向下的系统分析
13. 4. 5 高级系统控制结构
13. 5 24帧的控制
13. 5. 1 SMPTE 211
13. 5. 2 全球HDTV节目源标准
13. 6 参考文献
13. 7 书刊目录
第14章 术语汇编
14. 1 使用的术语
14. 2 缩略语
14. 3 书刊目录
第15章 参考文献
15. 1 概要
15. 1. 1 视频
15. 1. 2 音频
15. 2 ATSC DTV标准
15. 2. 1 复用业务和传送系统
15. 2. 2 系统信息标准
15. 2. 3 接收机制式
15. 2. 4 节目向导
15. 2. 5 节目/插曲/版本标识
15. 3 DVB
15. 3. 1 概要
15. 3. 2 多点发送系统
15. 3. 3 交互式电视
15. 3. 4 条件接人
15. 3. 5 接口
15. 4 和数字电视有关的SMPTE文档
15. 4. 1 概括主题
15. 4. 2 辅助
15. 4. 3 数字控制接口
15. 4. 4 编辑决策表
15. 4. 5 影像区
15. 4. 6 接口和信号
15. 4. 7 显示器
15. 4. 8 MPEG一2
15. 4. 9 测试模式
15. 4. 10 视频记录和再现
15. 5 SCTE标准
15. 6 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
后记
光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