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美国的明信片/娜斯自1996年起,我开始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写一个专栏,叫做“纽约明信片”,这本书就是栏目中文章的结集。我觉得《生活周刊》属于中国今日发展的新型公共空间之一种,公民社会所必须的层面之一。无论是它本身的存在,抑或是它所关注的内容,其实都是公共空间组成的重要部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受大理论的影响,但我一向的看法是,老百姓不一定读精英刊物,但精英却未必就不需要读大众刊物——精英也需要吃喝玩乐,饮食男女。有一些层面的东西,是大家都需要关注的。另一方面,我觉得以比较松弛的语言去随意地写一些文化事也有意义。对我而言,文化也不过是生存的一种习惯。我小时有识字狂,也常看美术展览,看电影,看戏,跟出去吃饭,郊游,去公园看花,都是一样的习惯。就像我有个医生家庭出身的朋友,他从小被训练出的卫生习惯每每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谓积习难改,我在纽约,并没有特为观察文化的理由去写这些东西,而是反正也要玩,也要读书识字,看画看电影,朱伟一约,我想写写对自己对他人都没坏处——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在就好像记文化日记了,不是挺好么?如果我自己没有独到见解的时候,传递一下此地舆论的见解,也不无益处。当然,我还是很记得读者的存在,讲大众文化的多,但是在现今时代,文化的高与低,新与旧,很多界限都没那么分明,我也特别不理会那种界限,把一些不相于的东西弄在一起,用时髦的话说,玩点后现代?忽然之间,人人争先搞大众文化批评,我的想法,是先多看看现象,再上纲上线,多来点理解,少来点判断。如果说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原则,这就是原则。我不希望读者一定同意我的意见,我希望引发读者自己的意见。我上大学先理科而又文科,文科而又在美国念了两年艺术,所以乱七八糟兴趣过多,因为栏目要求不严,我也就随便乱谈。对电影谈得较多,主要是对我而言较熟悉,赶起稿子来容易,另外我也的确有兴趣要写些电影方面的东西,以纪念以电影为事业的母亲,纪念我因之所受的电影教育。这么说来,这些稿子杂七杂八,我也只好大致按泛文化杂文、电影评介、纽约风貌、当代美国几方面归类,主要是方便读者摸个头脑,却并非我原本曾有此构架。朱伟的本意,是叫我写纽约的好玩事,结果给我弄成了“身在纽约,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一笑)。放在一起就这么随便出了,很是粗糙。本想好好做一番修改工作,可是正值忙于它事,却也无可奈何了。我本来没有想要以向...[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