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舆论原理

社会舆论原理

社会舆论原理

定 价:¥35.00

作 者: 刘建明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舆论

ISBN: 9787508027968 出版时间: 2002-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3cm 页数: 363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了舆论及其与舆论有关的一系列理论知识。古有“原田之谋、舆人之诵”,今有“人心是秤、民怨为钟”;那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是义重万钧。这一系列格言浓缩了社会舆论的价值。比如说,如何预测社会发展、把握社会动向?究竟谁能当县长、市长?传媒是否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媒体操作报道有什么原则?……这类社会难题,通过民意测验和舆论分析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舆论总是在赞扬什么,抨击什么,让人们认清荣辱是非,知事答理,维护规范;舆论有时确实可怕,甚至有人在恶语面前走向绝望。因此,研究上述这类现象的舆论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回答的是人心所向、社会公道的重大问题,对政治传播、组织传播、经济传播、媒介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提供了一套新颖的理论模式和思维方式。这一系列扑朔迷离的哲理,本书都试图做出回答。

作者简介

  刘建明,男,1942年9月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闻学”、“舆论学”等课程教学,“舆论学”课程曾于1989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TOP目录 导言认识舆论,尊重民意 一、舆论,就在我们身边 二、了解舆论史,学习舆论学三、捕捉舆论信号,把握舆论法则第1章社会舆论及传播特征 第一节舆论起源的历史 一、原始社会的舆论传播 二、“舆论”概念的出现第二节舆论的性质 一、公众见解的体系二、公众意识的整合三、社会心理的互动第三节舆论传播的特征 一、舆论意识的表层性二、舆论传播的动态性三、舆论传播的弹性四、舆论传播的惯性五、舆论传播的张力第四节舆论案例解析 一、舆论的众志成城二、舆论特征的生动展示三、舆论的社会广延性第2章舆论的产生与形成模式 第一节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一、舆论的公众环境 二、舆论的意识环境三、产生意见的“场”第二节舆论形成的阶段转换一、社会矛盾向议论的转化二、个人意见的扩展三、偶然事件的激发四、意见领袖的引领第三节舆论形成的标志一、舆论的聚议量二、舆论量及其强势三、舆论量差和舆论的类型…… TOP书摘书摘二、舆论量及其强势很明显,只有把握舆论量度才能确定议论和舆论的差异,划清少数人的议论和舆论的区别。议论是舆论的重要传播形态,但不等于舆论的形成。一个单位的问题在本单位100人中仅有三五人议论,这不是舆论而仅仅是少数人或个别人的议论。同样,全国性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议论,也不能构成社会舆论。正如前述,舆论的成立是和议论的量度直接相关的,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一定人数的议论才能构成舆论。按照感知事物比例的思维习惯,四分之一的比例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底数。也就是说,一定范围内有四分之一的人议论某一事务或持有一种意见,标志着舆论已经形成;反之,参与议论的人少于四分之一,只能是议论而不是舆论。这里,四分之一是个近似值,较此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不影响舆论静态的稳定性。如果寻求一个准确的表达方式把议论和舆论划分开来,这就是:它的适度边际量为25%左右,即一定范围内约有25%的人持有一种意见是舆论形成的临界点。舆论的第一种边际效应,即在一定范围内25%左右的人数所表达的意见或参与的议论,是舆论形成的标志。本书之所以把25%左右的人数比例称为舆论形成的边际,是因为这个比例数不可能获得精确的反映,仅仅具有接近边沿的意义。它的具体范围是指20%~30%,其间上下跨越的5%可称作舆论形成的边际量。四分之一(25%)在统计学中体现出数量的优势,为舆论调查确定意见强度提供了有效的指数。在这里,结论是建立在公众意志的显要度上的,四分之一人数的意志一致,表明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一股意志力量。而确定25%左右的舆论边际不是靠人们的估计,而是通过科学的测验方法获取的。绝大多数舆论测验表明。占25%,以上人数的意见总是不断增长,而25%以下的人数的意见大都在10多天内开始减少,以致消失。舆论测验不仅告诉人们议论和舆论的区别,还告诉人们议论的是非,看到人们的态度指向,即舆论强度。舆论强度是指舆论主体诉诸意志的坚定程度,表现为一定人数坚持何种意见,表现为态度明朗的指向。公众的立场、意志、追求的集中体现,可由表达态度的特有词汇来标明,诸如同意、反对、坚决同意、坚决反对;赞成、不赞成、坚决赞成、极不赞成等表示立场的级差。舆论强度是客观舆情的真实再现,了解社情民意,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反映公众的要求,而不能歪曲、夸大或缩小这种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原则。例如,某工厂的大礼堂里正在召开全厂职工大会,3000多职工和干部听取厂长关于实行股份制的动员报告。厂长说,本企业30%的股份出售给外商,按2亿元计价;60%为国家股计4亿多元,10%出售给本厂职工合8000万元。每个职工可根据自己财力购买股份,但最多不得超过5万元。厂长说,这是个初步方案,会后大家认真讨论,将根据全厂职工的意见再修改股份额度的出售计划。散会的话音一落,职工和管理人员立刻议论起来。经过两天的充分讨论,有60%的职工坚决要求重新核算国有资产的金额。他们认为,国有资产不只6.8亿元,属职工所有的资产概念还不清楚,也远远超过8千万元,应当无偿分给职工。有25%的职工同意厂长宣布的方案,建议不必重新核实国有资产。有15%的职工没有表示意见,认为怎么搞都无所谓。该企业职工对实行股份制的三种不同意见,显示出舆论的不同量度和强度。其中“坚决要求”、“同意”和“无所谓”都属于不同力度的意见,构成舆论强度的能级。如果把“坚决要求”视为态度迫切感的正向,“同意”恰好是意见力度的负向,“无所谓”则处于两种态度能级的中间状态。由于它仅仅达到15%的人数,在该单位内还没有构成舆论,只具有一般议论的量度。如果把从众人数视作舆论量度,舆论强度则是态度的坚定程度,二者乘积则形成舆论的第二种边际效应,即显示舆论强势的边沿量。一定人数所持有的态度积差,表明一种意志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气势,不仅具有临界点的意义,而且表明了舆论的高涨程度。显然,把舆论量度和强度截然分开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一定量的支持,即使非常坚定的意见也是微弱的。意见的从众人数和态度的坚定程度构成群体意见的气势,使一种意见获得广度和力度的边际之积。从舆论从众的数量和态度的乘积中得出舆论指数,看到輿论中两个相关量的边际作用。在舆论调查中对此常常以如下数据形式来表述:同意者占25%;坚决反对者占60%;无所谓者占15%……。这是表达舆论强势的边际效应格式。舆论测量验证人们的议论是否达到了舆论边际以及舆论强势,就能区别一般舆论和强烈舆论的差异。舆论测量,正是认识议论是否成长为舆论以及舆论声势大小的惟一手段。三、舆论量差和舆论的类型领悟舆论的量差,在人们的经验中早已形成感性尺度,即人们凭感觉就可察觉身边的“议论纷纷”。但舆论边际效应的理论,还可使人们具体认识舆论的规模及类型。舆论具有空间范畴,由此构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舆论。在局部社会环境,某个单位出现的舆论只能是群体舆论;就某个城市、县、区而言,传播的舆论已经冲出小的社会细胞,成为地区性舆论;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舆论通常视为全国舆论和世界舆论。社会管理者识别舆论的规模可以把握它的影响度,确定舆论活动波及的区域。輿论量差规定着舆论的类型,是指议论量所包含的社会主体量差。某个单位内部的议论即使达到90%以上的人数,也只能叫整体舆论,而不能叫社会舆论。相反,具有地区性以上空间的舆论才能称作社会舆论,或叫公众舆论。它的量化指数比较宽泛,多表现为30%~60%的人数之间,是分布在不同社会空间中的意见。公众舆论又简称众意,其舆论强度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对立的。比如,对待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态度,社会上可能有35%的人坚决反对,也可能有50%的人坚决赞成,其余的人则不置可否。掌握了城镇居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差异,针对人们的不同态度,才能做好实行股份制的解释工作。在市县以上区域达到70%以上人数持有的一定意见,称为民意。民意是社会舆论的最大级别,又称公意。它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60%至70%之间的10%的人数,可视为民意的边际量,即接近民意的百分数。我们所进行的许多“民意测验”,实际上不具备摄取民意样本的规模,把这类测验称作舆论调查才更为确切。民意量度的获取,必须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少于行政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以上的采集点,测验的人数一般也不应少于全部人口的万分之一。面对我国12亿多人口,至少应测验10万分之一的人口,才能称作民意测验。没有达到覆盖全民量度的舆论调查不应轻易称作民意测验,也不应把调查结果谎称为民意。民意的量度和强度,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一种意见的赞成者一旦达到全国人口的70%以上,同时它的态度也是鲜明的、坚定的,在民意中不存在“无所谓”的弱度差。……TOP 其它信息 装帧:平装页数:363版次:1开本:0开

图书目录

导言认识舆论,尊重民意
第一章社会舆论及传播特征
第二章舆论的产生与形成模式
第三章舆论的群体表达
第四章舆论形态的构成
第五章 社会舆论的类化
第六章 舆论传播的增减律
第七章 舆论传播的波动律
第八章 社会舆论的正负功能
第九章 舆论传播机构及其作用
第十章 舆论在社会框架中的地位
第十一章中西舆论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问题的舆论“破译”
本书著者学术活动简介
参考书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