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留日十年(1914-1924)》内容上由以下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郭沫若十年留日生活的还原,其方法是具有时空厚度的实证。对于自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特设预科到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直至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的十年岁月,作者运用从实地考察中获得的第一手史料和发掘的原始书简资料,首次确定了郭沫若留学九州帝国大学时期的生活时间及场所。特别是在对福冈时期的生活还原以及证实其经济上的贫困与文学的关联这两点上,我认为是对过去的郭沫若传记研究的重要补缀,不妨说它为今后郭沫若研究的发展铺下了坚实而重要的基石。我个人认为,本书最大的学术价值就在这里。《郭沫若留日十年(1914-1924)》第二部分是研讨留日时期郭沫若文学的论文。我想把它们看做基于传记史实考证的对郭沫若早期文学的重读。郭沫若于福冈留学时期向诗坛推出了《女神》这部诗集,并以此被视为五四时期最富有叛逆精神的诗人和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过去的研究可以说全都是按这条线进行的。然而武继平博士却另辟蹊径,以同一时期创作但却未收入《女神》的佚诗佚作及书简等第一手史料为依据,大胆对过去的定说提出质疑,并指出《女神》这部诗集的创作并非与五四运动有直接的联系,《女神》创作时期的郭沫若身上并存着两种相互矛盾的人格倾向。一种是过去几乎所有的论者所指出的叛逆的浪漫主义倾向,另一种是与其相对的、易向现实进行妥协的倾向。可以说在此为如何正确理解郭沫若文学及人物形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郭沫若留日十年(1914-1924)》第三大部分论及留日时期郭沫若的思想。过去的研究大多只强调郭沫若早期思想中接受泛神论影响这一侧面,而本书却指出,郭沫若的这种泛神论其实是糅合东西方泛神主义思想为一体的产物,它具有郭沫若独特的个性。此外本书还指出留日时期郭沫若的思想中可以窥见一种对中国传统儒学的强烈倾倒和认同。而且,郭沫若当时所主张的“个性主义”及“自我的发展”等概念的实体,实际上以看重集团意识超过看重个人意识的传统儒学为内涵。武继平博士的这些研究成果,每一项都是导入整体把握郭沫若人物形象的新视角而获得的,他提出的观点必将使得今后的郭沫若研究更加具有力度和厚度。总而言之,本书是作者立足于实地考察和新资料发掘,以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从生活、文学、思想三个视角对留日时期郭沫若的总体性把握。尤其是第一部分,堪称出色的传记研究成果。作者利用了其他中国国内郭沫若研究者不具备的、旅居福冈的地利优势,根据大量的实地考察写成了这本书。我想,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