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篇
第一章社会主义劳动
第一节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劳动的观点
劳动一般.生产商品的劳动和雇佣劳动——社会主义劳动是摆脱了剥削的联合计酬劳动——对马克思的观点的评论第二节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劳动的理论——斯大林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观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的特点
第三节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劳动
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力所有制——权钱交易也是对劳动成果的非法侵占
第二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及我们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原因的分析——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进步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观点——斯大林观点的影响及评价
第三节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三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本质规定性及表现形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本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现实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
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经济效益的涵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实质——经济效益与时间节约规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
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多层次性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第三节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加速资本周转——加强企业管理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机制
第一节社会经济资源按比例配置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是普遍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规律——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节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对社会生产的调节
市场机制的涵义及其作用形式——计划机制的涵义及其作用形式——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比较及其方法论问
题——市场与计划各自的作用边界及其内在关联性
第三节计划经济经典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再认识
经典计划经济模式的再认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再认识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形成——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六章社会主义生产中的政府和企业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政府的双重经济职能——在政资分开的前提下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二节企业性质比较和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确定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性质——传统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国有企业经营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第三节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安排和内部治理结构——资本委托代理关系与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在现代公有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七章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劳动就业和个人收入
第一节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
关于“间接结合”与“直接结合”的讨论——“有效结合”及其与“直接结合”的关系——就业机制的转换和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几个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实践模式的历史定位——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几个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第三节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差距及其对效率的影响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涵义和目标经济增长的涵义与度量——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目标
第二节经济增长方式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三节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与经济增长——资本投入量的增加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
第四节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两个根本转变的关系——制度(体制).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整合——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一致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篇
第九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总体特征
流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内涵
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资料流通
生产资料流通的实质——生产资料流通的形式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消费资料流通
消费资料流通的实质——消费资料流通的形式
第四节现代物流和物流产业
物流和物流产业的形成——现代物流对社会生产的影
响——现代物流对社会消费的影响——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第十章社会主义价格基础
第一节社会主义价值转形的经济原因与市场条件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转形的物质前提——价值转形的经济原因——价值转形的市场条件
第二节制约社会主义价值转形模型形成的客观经济因素探索价值转形的出发点——制约价值转形模型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对几种社会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分析
平均利润率的作用机制——平均利润率与生产要素的节约机制——对各种价格基础模型的经济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价格体制
第一节经济体制模式与价格体制模式
经济体制模式与价格体制模式的关系——中国价格改革中的两种模式
第二节社会主义价格体制的逻辑发展
高度集权的价格体制——以“调”为主的价格改革——价格
形成机制的改革——价格双轨制
第三节社会主义价格体制的目标模式
我国价格体制的演进过程——目标价格体制模式的理论分析——价格体制模式的单一化目标
第四节社会主义价格体制目标模式运行的基础条件与市场原理
运行的基础条件——运行的市场原理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与货币流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货币关系的论述——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关系存在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社会货币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的职能和作用
第二节社会主义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货币流通的形态——货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通货紧缩
第四节人民币的性质和价值基础
人民币是真实的货币——人民币的价值基础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资金融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信用关系
社会主义信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信用的形式
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利息与利息率
社会主义经济中利息的性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利息
率——社会主义经济中利息率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社会主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体系
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社会主义银行体系——社会主义非银行金融体系
第四节社会主义金融市场
社会主义金融市场概况——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业的融资决策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与垄断
第一节社会主义竞争的性质和形式
马克思的竞争理论——社会主义竞争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部门内竞争和部门间竞争
第二节社会主义竞争的条件和限制
部门内竞争的限制:不均齐竞争——部门间竞争的限制:不充分竞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过度竞争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垄断
社会主义经济中垄断产生的条件——社会主义经济中垄断的形式——垄断对经济发展的消极效应——反垄断的必要性和措施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篇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实质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关于精神生产.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精神产品区别于物质产品的特点——精神劳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节关于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
马克思关于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的论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创造和社会总供给的形成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创造及其增长
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共同创造的——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国民收入的结构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
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仍然有待改进
第三节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供给的形成
社会总供给的形成——潜在总供给.现实总供给和实现总供给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和使用
企业收入的使用——政府收入的分配和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第二节投资需求的形成
投资率和投资需求的形成——投资率的技术界限——投资率的经济界限——投资率选择的最优区间——传统体制下现实投资率的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现实投资率的形成
第三节消费需求的形成
社会主义消费基金及其决定因素——影响经济主体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影响消费最终实现的因素——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
第四节扩大内需是社会总需求扩大的主力
我国市场形势的变化——扩大内需的基本思路——扩大内需的途径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波动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的含义和形态——我国的经济波动——社会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
第二节社会主义社会总需求总供给失衡的可能性
两大部类生产失衡的可能性——产业结构失衡的可能性——投资率和消费率,投资率和实物供给之间失衡的可
能性——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的可能性
第三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实现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条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实现——实现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的措施保证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特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国家宏
观调控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手段的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
第三节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我国要建立什么样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地租
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地租及其形态
社会主义存在地租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的级差地租——社会主义的绝对地租
第二节农村土地入市与地租显化
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必然性——农村集体土地有序进入市场的途径——使用农村集体土地都要支付地租——农村用地配置的优化及其增值
第三节城市土地的增值
城市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租赁制和批租制——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及其增值第四节社会主义地租的分配及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地租的分配——社会主义地租的实现形式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人口再生产与生态环境再生产
第一节社会主义人口再生产与产品再生产
社会主义人口再生产——我国人口的自然再生产——人口的社会再生产
第二节生态环境再生产与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
生态环境与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自然再生产——生态环境的社会再生产——环境价值与国民经济核算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三种再生产的综合平衡传统发展方式的理性反思——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二章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与对外经济开放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是对外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是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开放的内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技术交
流——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资金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第三节对外经济开放与国民经济宏观平衡
对外经济交流是保持宏观平衡的重要因素——开放型经济中影响宏观平衡的因素——对外经济活动宏观变量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