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茶源于我国。饮茶始于何时?据《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从神农时代开始发现茶可以作饮料算起,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了。关于神农氏尝百草,古代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说神农氏在采草药时,为了验证草木的药理功效,必采而嚼之,亲自尝一尝,有时一天会碰到好几种有毒草木,使他口干舌麻,甚至五内若焚,他意识到这些都是中毒的征兆。有一天,正当他口干舌麻躺在大树下休息之际,一阵风吹过,树上飘落几片树叶,神农氏信手取来放人口中慢慢咀嚼,其味苦涩,但觉麻木消失,舌底生津,并感到气味清香,醒脑提神,于是采叶而归,定其名为“茶”(即“茶树”),与此同时,他和人们也发现了茶的解毒作用。另一种传说是神农时代没有医生,病人只得自行找些草药煎服。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仅亲自采挖药材,有时也帮助熬煎。有一次,当他在大树下生火煮水时,有几片茶树叶子落入锅中。他正要放草药,却见水色微黄,便取水饮之。他觉得此水味带苦涩,喝后回味香醇甘甜,并能解渴生津,振奋精神,因而捞叶研究,从而肯定了茶的药用价值。当时人们处于原始生活状态中,吃的是野果、虫鱼、禽兽等、往往是生吞活剥,因此经常闹病。原始人类一旦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有毒的、或毒性大的东西就死去;吃了不相干的药就无效;有的药吃了恰恰是对症的,病就被治好了,于是人们就知道了这是治某种病痛的“药”。由此可见,数千年前,人们用吃茶解毒,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即使今人看来,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所以,我国民间百姓推崇神农氏为发现和利用茶树的鼻祖,是有其历史的渊源的。茶从发现利用到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饮料,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茶成为饮料以后,茶的采制方法、茶的饮用方式,又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一部饮茶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饮茶的风俗史。我国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常用结绳以记事,所以当时的历史,只能靠言语相传。从文字考证来看,我国最早利用茶叶的记载始于殷周。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115年)周公旦的《尔雅?释木篇》中记载:“梗,苦茶也”;又《礼记?地官》载:“掌茶”“聚茶”仅供丧事之用。《中国风俗史》云:“周初至周之中叶,饮物有酒、醴、浆、治等……此外犹有种种饮料,而茶其最著者”。这些史料记载说明殷周之时,茶不仅作为药用。祭品,而且已开始成为饮料。到了汉代,饮茶风尚渐兴,茶被王孙贵族视为养生之妙药。西汉王褒的《值约》(这实际上是当时的一份买卖奴隶的契约)中就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条款。王褒是西汉时四川资中地方的一位德生,到成都参加策问,即赴科举考试,寄居在他亡友的妻子杨惠家里。此人嗜爱喝酒,经常要使唤杨氏的家憧去打酒。那家憧表示不耐烦,可后来杨氏将那个家憧卖给了王褒。王褒于是在《值约》里规定他每天须得从事的劳役,条款中的“武阳”是指今四川彭山县东,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位约》中除了规定要到这著名产茶区买茶之外,还规定在煮茶和盛茶时候要重视煮饮器皿的洗涤整理等。三国时期的吴国君主孙皓,在和臣僚们宴饮时,常常要强制下属喝酒,不管能喝不能喝,一律以七升为额。臣僚中有个名叫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比别人差得多。但他每次参加宴会,孙皓特别宽宥他,密赐给他茶,让他以茶代酒。这个故事载了《三国志?韦耀传》中,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饮茶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见之事。(摘自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