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史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1.3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3.1 单向单工方式
1.3.2 双向同频(单频)单工方式
1.3.3 双向异频(双频)单工方式
1.3.4 双向异频(双频)半双工方式
1.3.5 双向异频(双频)双工方式
1.4 移动通信的分类
1.4.1 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1.4.2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1.4.3 特种移动通信系统
1.5 无线电频谱管理与使用
1.5.1 无线电频谱管理
1.5.2 频谱工程技术
1.5.3 无线电频段划分及命名
1.5.4 移动通信的频谱管理和使用
第2章 集群通信系统
2.1 集群通信的发展
2.1.1 从专用通信到集群通信
2.1.2 什么是集群通信系统
2.1.3 模拟集群通信
2.1.4 数字集群通信
2.2 集群通信的特点
2.3 信道的按需分配和信道的动态分配
2.4 集群方式
2.4.1 消息集群
2.4.2 传输集群
2.4.3 准传输集群
2.5 集群通信系统的分类和比较
2.6 集群通信系统的组网
2.6.1 集中式控制方式的单区单基站系统
2.6.2 集中式控制方式的单区多基站系统
2.6.3 集中式控制方式的多中心多区系统
2.6.4 多层次. 多控制中心的多区系统
2.6.5 分散式控制方式的单区单基站系统
2.6.6 分散式控制方式的多区系统
2.7 集群通信系统的功能
2.7.1 使用功能
2.7.2 系统入网功能
2.7.3 系统维护管理功能
2.8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
2.8.1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与常规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
2.8.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与自动拨号无线电话系统的比较
2.8.3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
2.9 集群通信的发展趋势
第3章 集群通信技术
3.1 多址方式
3.1.1 频分多址(FDMA)
3.1.2 时分多址(TDMA)
3.1.3 码分多址(CDMA)
3.1.4 混合多址
3.1.5 空分多址(SDMA)
3.1.6 随机多址
3.2 信道控制技术
3.2.1 多信道共用的概念
3.2.2 多信道共用的特点
3.3 信道指配模式
3.3.1 信道指配原则和信道指配模式
3.3.2 无三阶互调指配
3.3.3 等间隔信道指配
3.4 信道控制方式
3.4.1 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控制方式
3.4.2 集群通信系统的信道控制方式
3.4.3 集中式控制专用信令信道方式
3.4.4 分散式控制随路信令信道方式
3.4.5 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3.5 信令技术
3.5.1 信令的地位和作用
3.5.2 信令的分类
3.5.3 模拟信令
3.5.4 数字信令
3.5.5 信令在集群通信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3.5.6 集群通信系统的信令技术
3.5.7 专用数字信令
3.5.8 MPT1327数字信令
3.5.9 LTR低速数字信令
3.6 通信保密技术
3.6.1 概述
3.6.2 通信保密的基本原理
3.6.3 话音保密技术
第4章 数字集群通信中的数字通信技术
4.1 概论
4.2 话音编码技术
4.2.1 话音编码的基本概念
4.2.2 话音编码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4.2.3 采样和量化
4.2.4 增量调制(ΔM)
4.2.5 线性预测编码(LPC)
4.2.6 规则脉冲激励长时预测(RPELTP)编码
4.2.7 码本激励线性预测(CELP)编码
4.2.8 低时延码本激励线性预测(LDCELP)编码
4.2.9 矢量量化话音编码
4.2.10 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VSELP)编码
4.3 信道编码技术
4.3.1 为什么要用信道编码
4.3.2 分组码和卷积码
4.3.3 线性分组码
4.3.4 交织编码
4.3.5 卷积码
4.4 调制技术
4.4.1 模拟信号调制
4.4.2 数字信号调制
4.5 数字频率调制
4.5.1 移频键控(FSK)调制
4.5.2 最小移频键控(MSK)调制
4.5.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调制
4.6 数字相位调制
4.6.1 绝对移相键控(BPSK)和相对移相键控(DPSK)调制
4.6.2 QPSK. OQPSK. π/4QPSK和π/4DQPSK调制
4.7 平滑调频(TFM)和通用平滑调频(GTFM)
4.7.1 平滑调频(TFM)
4.7.2 通用平滑调频(GTFM)
4.8 正交振幅调制(QAM)
4.9 分集方式
4.9.1 空间分集
4.9.2 频率分集
4.9.3 时间分集
4.9.4 隐分集
4.9.5 分集合并技术
第5章 集群通信的应用和集群通信网的举例
5.1 集群通信的共网与专网
5.1.1 概述
5.1.2 集群通信专网
5.1.3 集群通信共网
5.2 我国集群通信网的应用举例
5.2.1 模拟集群通信网──黄河下游堤岸查险. 报险用集群通信网
5.2.2 数字集群通信网──福建省的iDEN数字集群通信网
5.3 北京市拟建数字集群通信共网
5.3.1 北京市的模拟集群指挥调度通信网
5.3.2 建一个综合性的. 统一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的必要性
5.3.3 数字集群通信是新一代集群通信领域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5.3.4 建网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5.3.5 建网规模的确定因素
5.3.6 系统和设备选型
第6章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概述
6.1 影响集群通信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
6.2 我国发展集群通信面临的问题
6.3 数字集群通信标准
6.3.1 模拟集群通信标准
6.3.2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
6.3.3 数字集群通信标准是推动我国集群通信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6.4 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的发展
6.5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体制
6.5.1 TETRA
6.5.2 iDEN
6.5.3 FHMA
6.5.4 系统简要比较
第7章 iDEN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7.1 引言
7.1.1 iDEN系统概述
7.1.2 考虑iDEN的原因
7.1.3 iDEN功能小结
7.2 技术优势
7.2.1 物理无线电信道与频段
7.2.2 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VSELP)的话音编码
7.2.3 无线电信道调用方法
7.2.4 高级调制技术
7.2.5 高级iDEN
7.3 系统组成
7.3.1 增强性基站收发信机系统(EBTS)
7.3.2 基站控制器-高级呼叫处理器(BSCECP)
7.3.3 基站控制器-高级话音转码器(BSCEXCDR)
7.3.4 Metro分组数据交换(MPS)
7.3.5 调度应用程序处理器( DAP)或 NDAP群
7.3.6 MSC的原籍位置寄存器(HLR)
7.3.7 MSC的访问位置寄存器(VLR)
7.3.8 互通功能(IWF)
7.3.9 移动交换中心(MSC)
7.3.10 运行维护中心-无线电( OMCR)
7.3.11 短信息服务-服务中心(SMSSC)
7.3.12 建立综合定时系统
7.3.13 移动台(MS)
7.4 网络路由. 接口与通信协议
7.4.1 网络信道
7.4.2 接口通信协议
7.4.3 信令方案映射
7.4.4 调度应用程序处理器的连接
7.4.5 iDEN移动台遥控编程
7.5 信道类型
7.5.1 信道类型概述
7.5.2 控制信道
7.5.3 话务信道(TCH)
7.5.4 未指定的信道(UCH)
7.6 调度呼叫运行
7.6.l 概述
7.6.2 调度呼叫的操作步骤
7.6.3 扩容
7.6.4 调度呼叫类型
7.6.5 减容呼叫模式
7.7 电话互联运行与定制呼叫功能
7.7.1 互联步骤
7.7.2 移动台至公共电话交换网的电话呼叫
7.7.3 公共电话交换网至移动台的电话呼叫
7.7.4 移动台至移动台的呼叫
7.7.5 定制呼叫功能
7.8 移交
7.8.l 地区标识
7.8.2 移交测量——模拟蜂窝通信系统
7.8.3 移交测量——iDEN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7.8.4 移交操作——由固定网络设备或移动台发起
7.8.5 用户机辅助移交——采用标准系统默认值
7.8.6 其他移交考虑事项
7.8.7 高站/低站
7.8.8 覆盖
7.8.9 频率复用
7.9 iDEN系统的组网
7.9.1 调度
7.9.2 电话互联移动管理
7.10 数据——电路与分组
7.10.1 电路数据的应用
7.10.2 数据通过量与通信协议
7.10.3 iDEN电路数据用户机的硬件要求
7.10.4 iDEN系统的电路数据移动台的软件要求
7.10.5 iDEN系统的载波的硬件与软件要求
7.10.6 分组数据
7.10.7 iDEN空中接口
7.10.8 分组数据系统概述
7.10.9 分组数据结构概述
7.10.10 移动主机
7.11 短信息服务-服务中心操作
7.12 iDEN虚拟专用网平台
7.12.1 概述
7.12.2 实际应用
7.12.3 VPN的实现原理
7.13 安全
7.13.1 鉴权验证
7.13.2 鉴权验证与识别码管理计划
7.14 进行规划时的考虑事项
7.14.l 无线电频率的特性
7.14.2 交换规模
7.14.3 通信量计算
7.15 Harmony系统
7.15.1 系统控制器
7.15.2 调度处理机
7.15.3 其他Harmony MSO组成部分
7.16 iDEN系统的手机
7.16.1 概况
7.16.2 i600型手机
7.16.3 i1000型手机
7.16.4 i2000型手机
7.16.5 i85s型手机
第8章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8.1 引言
8.1.1 TETRA标准
8.1.2 关于ETSI
8.2 TETRA标准
8.2.1 TETRA的标准接口
8.2.2 TETRA接口
8.3 TETRA系统介绍
8.3.1 OSI参考模型
8.3.2 TETRA的空中接口协议栈
8.3.3 TETRA业务
8.4 无线电空中接口
8.4.1 TETRA需要的无线电频谱
8.4.2 TDMA时分多址复用
8.4.3 物理信道
8.4.4 猝发(Burst)结构
8.5 TETRA控制信道
8.5.1 逻辑信道
8.5.2 TETRA控制信道
8.5.3 信道控制模式
8.6 TETRA的移动业务
8.6.1 开启电源的过程
8.6.2 C1的计算
8.6.3 空闲模式
8.6.4 无线电通信的改善
8.6.5 无线电通信的中断
8.6.6 重新选择小区的过程
8.7 直通模式(DMO)
8.7.1 概述
8.7.2 直通模式使用的猝发结构
8.7.3 直通模式的单呼和组(群)呼
8.7.4 直通模式支持的数据业务
8.7.5 常用的几种直通模式
8.7.6 直通模式的适用场合
8.8 TETRA的网络结构
8.8.1 网络结构
8.8.2 交换和管理基础设施(SwMI)
8.8.3 TETRA用户终端
8.8.4 TETRA集群通信网络的结构
8.8.5 TETRA网络的区域划分
8.8.6 移动台
8.8.7 基站
8.9 TETRA网络安全
8.9.1 TETRA系统的安全性
8.9.2 加密原理
8.9.3 TETRA系统的鉴权
8.9.4 TETRA空中接口加密
8.10 TETRA网络管理
8.10.1 TETRA的网络管理结构和参与管理的人员
8.10.2 网络管理内容
8.10.3 网络管理标准化的方向
8.11 TETRA系统技术
8.11.1 TETRA的话音编码和信道编码
8.11.2 TETRA的调制方式
8.11.3 接收机类型
8.11.4 覆盖性能
8.11.5 TETRA的发展
8.12 ACCESSNET T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8.12.1 概况
8.12.2 ACCESSNET T系统特征和功能
8.12.3 ACCESSNET T优点
8.12.4 ACCESSNET T业务
8.12.5 ACCESSNET T操作方式
8.12.6 网络服务
8.12.7 ACCESSNET T的安全保密
8.12.8 系统与其他网络的连接
8.12.9 系统结构
8.12.10 ACCESSNET T系统的设备
8.12.11 应用
8.13 Dim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版本号:1.0)
8.13.1 简介
8.13.2 Dimetra 的系统结构
8.13.3 Dimetra 的系统配置
8.13.4 Dimetra 的系统可靠性
8.13.5 Dimetra 的系统功能
8.13.6 Dimetra 的VPN
第9章 GSMR铁路指挥调度系统
9.1 引言
9.1.1 GSMR的发展历史
9.1.2 GSMR的实施情况
9.2 当前的铁路通信系统
9.3 铁路对通信系统的需求
9.3.1 GSMR——UIC选定. 验证并加以规范的系统
9.3.2 铁路对通信系统的需求概述
9.3.3 由EIRENE定义的GSMR 的应用
9.3.4 与国家或运营商有关的业务
9.3.5 列车上的非GSMR应用
9.4 GSMR——面向未来的铁路通信系统
9.4.1 GSMR网和它的结构
9.4.2 GSMR质量要求(QoS)
9.4.3 GSMR网络规划要求
9.5 特性和应用
9.5.1 标准GSM的特性
9.5.2 GSMR增加的特性和应用
9.6 GSMR的演进
9.6.1 智能网(IN)与GSMR
9.6.2 GSM数据业务的演进
9.6.3 GSMR数据业务为铁路可能提供的服务
9.6.4 铁路与GPRS
9.7 结论
附录A 建立综合定时系统
附录B 调度呼叫情况及功能详解
附录C iDEN电路数据移动台的软件要求
附录D 已公开的TETRA接口标准名称和提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