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概论(资本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概论(资本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概论(资本主义部分)

定 价:¥19.00

作 者: 王元璋编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21世纪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
标 签: 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ISBN: 9787307033863 出版时间: 2002-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4cm 页数: 236 字数:  

内容简介

  二、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过程的结果,是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然而,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生产的目的。投资者的目的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他们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样。商品的生产过程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二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我们先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进行考察。以棉纱的生产过程为例。假定某纱厂的资本家雇用纺纱工人,支付劳动力日价值为3元,等于纺纱工人6小时的劳动量。又假定工人劳动6小时消耗10公斤棉花,价值为10元,还消耗纱锭等劳动资料,价值2元。这样,资本家共预付了工5元。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以他的具体劳动,在6小时内将10公斤棉花纺成10公斤绵纱。棉花和纱锭等生产资料被消耗了,但它们的价值并没有丧失,因为这些生产资料被纺纱工人合乎目的地消耗了,使之变成了新的使用价值即棉纱。纺纱工人的具体劳动,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构成棉纱价值的一部分。而资本家用来购买纺纱工人劳动力所预付的那部分价值则不同,它被工人用来购买个人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之外,被工人消耗掉了,再生产出劳动力。所以,这一部分价值就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重新生产出来。这样,纺纱工人的劳动,撇开其具体形式,又是抽象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了新价值,即把纺纱过程中所支出的劳动凝结在新产品棉纱中,成为棉纱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按照上面的假定,把lO公斤棉花纺成10公斤棉纱,需要6小时劳动,纺纱工人就把6小时的劳动量,即一个等于3元的价值量,加到棉纱中去了。这样,10公斤棉纱的价值,便包括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价值(12元)和纺纱工人新创造的价值(3元),共计15元,若资本家按新产品的实际价值把10公斤棉纱卖掉之后,得到15元,这和预付的价值(15元)一样多,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剩余价值没有产生。因而,这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这样的生产过程,资本家是断然不能接受的。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运动的惟一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是赚钱发财。因而,资本家不仅要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而且要获得剩余价值。因而一定要把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那么,价值形成过程又是怎样变成价值增殖过程的呢?仍按前例,劳动力一天的价值是3元,工人只需要劳动6小时,就可以把这一价值创造出来。但是,对资本家来说,他购买的是工人一天的劳动力,这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就完全属于他了。因而,资本家决不会让工人仅仅劳动6小时,而是要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现在,假定资本家要纺纱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可以纺20公斤纱。劳动时间加倍了,产品加倍了,吸收工人活劳动的生产资料的消耗也要相应地增加l倍,需要20公斤棉花和价值4元的纱锭等生产资料。这样,资本家需要用24元购买生产资料,3元购买劳动力,共预付27元。新产品棉纱的价值比资本家预付资本的价值多了3元。这3元就是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恰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的价值,那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第三节资本的特征和剩余价值率一、资本的特征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资本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资本具有预付性或垫支性。投资者手中的资本,无论是在新开办企业时投入,还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追加,都是属于一种预付或垫支,虽然这种预付或垫支终究会回流,一旦回流又会重新预付或垫支出去,但相对于回流来讲,资本始终具有预付性或垫支性。第二,资本具有补偿性或回流性。资本预付出去之后,必须在出售商品之后得到补偿,预付资本的补偿就是资本的再生产。如果只有资本的预付而没有补偿,资本的运动就不能继起,而且如果资本的补偿量小于预付量,生产只能在萎缩状态下进行。第三,资本具有增殖性。投资者投入一定量的资本的直接目的,虽然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归根结底是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资本之所以能增殖价值,只是因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所购买的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产物。增殖性是资本的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第四,资本具有运动性。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一定量的资本价值只有投入使用,发挥作用,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如果不投入使用,不发挥作用,就不是资本而只能是单纯的货币。所以,马克思指出:“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第五,资本不是单独运用的生产要素。资本是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它,甚至不可能进行商品生产。但是,与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比,作为价值的资本始终不能作为一个单独运用的生产要素,只有它以一定的物的形式存在即用于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时,才能参加商品生产过程,而且生产资料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表现为资本的作用;劳动力的使用结果。即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投资者预付的劳动力价值的余额——剩余价值,也表现为资本的果实。第六,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价值,一种经济关系。一般的物如货币、机器、原料、工具以及各种各样的商品,并不能增殖价值,因为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虽然总是以这些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但它本身则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是一定量的价值,因而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反映。马克思说得很对,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②资本,在一般商品经济中反映的是投资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但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它反映的则是私人投资者(包括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二、剩余价值率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本家所预付的资本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资本的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其使用价值被消耗掉了,形成新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同时被转移到了新产品中。由于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参加生产过程的形式不同,它们的价值转移方式也不同。其中,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是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其使用价值一次丧失,它们的价值也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却可以使用多年,参加多次生产过程,每一个生产过程只是消耗、磨损它们的一小部分,它们的价值是按其磨损的程度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而它们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是一次全部参加劳动过程,而作为价值形成的要素,却是部分地参加价值形成过程。但是,不论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形式如何,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只以它本身原有的价值为限,不会实现价值增殖。而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却不同。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再生产出来。当雇佣劳动者通过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同时,又通过抽象劳动的凝结,把新创造的价值追加到新产品中去。这种新创造的价值,扣除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以外,还有个余额,即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生产出剩余价值。可见,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使价值得以增殖,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作者简介

暂缺《政治经济学概论(资本主义部分)》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始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任务 
    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三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上编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考察 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三、商品的价值量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四、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量和纸币量 
    第三节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 
      一、商品经济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性质 
      二、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第五节  市场和市场经济 
      一、市场及其基本构成要素 
      二、市场体系 
      三、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
  第二章  资本及其增值 
    第一节  资本及其形成 
      一、资本的含义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与资本的形成 
      三、资本形成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化 
    第二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二、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三节  资本的特征和剩余价值率 
      一、资本的特征 
      二、剩余价值率 
    第四节  增殖价值的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第五节  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二、工资的形式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以及工资的国民差异 
  第三章  资本积累 
    第一节  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再生产及其分类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特征 
      三、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四、决定和制约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五、资本积累的动因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二、相对人口过剩 
    第三节  资本积累的二重后果 
      一、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 
      二、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 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下编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考察 
  第一章 自由资本主义 
  第二章 垄断资本主义 
  第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 
尾论: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