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抢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反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资料丰赡翔实,分析雄辩有力,观念新颖,视野开阔,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本书前言曾国藩(1811-1872)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一百多年来,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派别,甚或同一派别的不同人物,都曾对他作出过不同的评价。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门生故吏则颂之为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独尊程、朱的理学家和革命党人开始对曾国藩进行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批判。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厘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也有八年他为“残杀同胞”的败类、“遗臭万年”的“汉奸”。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则采取客观主义的态度,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然斥为“民贼”,亦“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曾国藩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性质急剧变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适应新的形势,曾国藩提出一整套解决国内外矛盾的方针、路线和办法,并取得一定成效,故受到一些阶级和政治派别的竭诚拥护,为其继承下来,尊为圣典。但是,这条路线终究归于失败,事实证明它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因而受到另一些阶级和政治派别的坚决反对,口诛笔伐,视若寇仇。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整个近代史上,社会性质和基本矛盾一直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则不时出现在人们面前,尤其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更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议题。这样,曾国藩就不能不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而对他的评价也不能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作者曾天真地认为,这不过是前人的历史局限,岂料今人亦未脱此态,总想借曾国藩做大文章。史学难如其意,就利用小说的舆论功能,终至在社会上掀起一场读《曾国藩》、学曾国藩的热潮。谁能相信,这一度席卷中华大地的“曾国藩热”,与现实政治、海峡两岸都毫不相干?推作者相信,历史乃严肃的科学,治学之道亦历有明训,初心依旧,志趣难移,只好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自该书初版以来,有关曾国藩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作者对曾国藩乃至整个曾国藩军政集团亦有一些新的认识。惟限于本书体例,难以对近年提出的一些问题展开广泛探讨。故此次修改再版,仅作个别文字与段落上的增删调整,所添幕府一章,亦不过填补原书的空白。至于近年学术成果的吸收、本人研究心得的表达以及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只好借助于专题论文和新著。但凡舛误及不足之处,无论新版旧版、著作论文,皆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