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卷引言
第一章 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与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孔子
一、求安重义的理论价值取向
一、 “义”对“仁”和“礼”的贯通作用与“中和”本质
三、利的分类、取利之道和义利关系
四、重公利、社会本位和经世致用之学
五、贵义贱利、重精神轻物利和“为己”之学
六、融科技知识于德育课程之中的教育内容
第二节 孟子
一、辨“义”
一、“有恒产者有恒心”的道德、教育基础论
三、“唯义所在”的道德价值论
四、道德、知识、利益三位一体的分工学说
五、“穷达”之分和“为己”之学
六、孟子义利观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和“存心”、“寡欲的教育方法论
第三节 苟子
一、义利观和价值取向
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先义后利”的功利主义道德教育方法
四、以礼分利、尚贤使能和教育目标的层次划分
五、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论
六、导欲论和“心之所可中理”的理性教育原则
第二章 墨家重“利”贵“义”的价值取向与文科、实科并重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墨子
一、“便宁无忧”的社会理想及其理论价值取向
二、重“利”的功利主义和贵“义”的奉献精神
三、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实学教育
四、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
五、尚贤使能和“壹同天下之义”的道德教育过程
六、义利观的神学基础和具有民间特色的宗教教育
第二节 论墨家是儒家的支流
一、阶级局限与儒墨互补
二、社会理想的共同追求与相同的社会治理方法
三、伦理学说方面的异同
四、外异内同的义利观及其根源
五、儒墨对教育作用、内容和目的之理解的一致性
第三章 道家脱俗求真的价值取向与学以求“复其初”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老子
一、老子的厌世心态(去俗)与反向思维(归真)
……
第四章 法家重利求强价值取向“壹教”于农战和法治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五章 秦汉价值观的综合性发展与教育哲学思想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