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具有显赫地位而又引起后人评说纷纭的曾国藩的出现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十九世纪中期,在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封建秩序日趋瓦解,内有民众起义,外有强敌人侵的晚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风云激荡之际,1838年,27岁的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名列三甲,改庶吉士,后又授翰林院检讨,走上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读书求仕之路,并开始了漫长的仕宦生涯。曾国藩以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底、老成持重的品性和非凡的才识,得到权臣穆彰阿的器重。1847年即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又升授礼部右侍郎。1853年,曾国藩以在籍侍郎身份任湖南团练大臣,以礼治兵,组建了一支儒家色彩极为浓厚、战斗力极强的湘军,转战十年,击败了拥有半壁江山、几乎取代清廷的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军队,同时使湘军总数达30万,以致形成“无湘不成军”之势,铸就了曾国藩政治生涯的顶峰。从1849年之后的九年中,曾国藩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机枢军政大事,十年七迁,青云直上,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在此期间,曾国藩还受命围剿捻军、调解天津教案等事宜。1872年,曾国藩终于两江总督任所。旋即,清廷发布上谕,追赠其为太傅,溢文正,并准人京师昭忠词、贤良祠,于原籍和江宁建专祠,在国史馆立传,可谓身前地位显赫,身后倍享哀荣。本书以岳麓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为底本,以曾国藩为人处世、为政治军的谋略为核心议题,选编本书,并加以译注,同时注出节选页码,以方便读者查阅。如果读者能从此书中有窥一斑见豹之效,并受到不少启迪,译注者心愿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