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yWilkinson是北卡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在此之前他曾在英格兰布赖顿大学(1984-1987)、纽约州立大学纽帕尔兹学院(1983-1984)、威尔士加的夫大学学院(1976-1983)以及英格兰阿斯顿大学(1973-1976)任职。从1969到1970年,他曾在Ferranti有限公司从事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工作。他是《ComputerPeripherals》(同D.Horrocks,Hodder和Stoughton合作,1980,1987年第2版)、《DigitalSystemDesign》(PrenticeHall,1987,第2版1992年)、《ComputerArchitectureDesignandPerformance》(PrenticeHall,1991,第2版1996年)和《TheEssenceofDigitalDesign》(PrenticeHall,1997年)的作者。除了上述的著作之外,他在主要的计算机刊物上发表了许多论文。1969年他在英格兰索尔福德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优等成绩),1971和1974年在英格兰的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83年起,他一直是IEEE的资深会员。MichaelAllen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在此之前他曾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电气工程系的副教授和教授(1974-1985),并曾是纽约州大学布法罗分校的讲师和助理教授。在1985到1987年他离开了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在DataSpan公司任董事长。其他的工业界经历还包括在EastmanKodak,slyvaniaElectronics,宾夕法尼亚的Bell,WachoviaBank以及许多其他公司中从事电子设计和软件系统开发工作。他于1964和1965年分别在卡纳基-梅隆大学获得电气工程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1968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陆鑫达,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性能计算研究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委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委会高级委员,贵州大学兼职教授。1961年和1964年分别获哈尔滨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1979-1981年为英国纽卡舍尔大学计算机系统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度并行计算技术、VLSI芯片设计技术和处理机互连等技术研究。1987-1990年为德国GMD-FIRST柏林计算机研究所和柏林工业大学(TUB)的客座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新型数据结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究,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中的中德国际合作项目。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卷“信息处理”分卷副主编。主编教材《计算机系统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教材译著:《可扩展并行计算:技术、结构与编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5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及应用、异构及元计算(包括Grid计算)、网络计算及其编程环境、机群计算(包括体系结构及中国件)、遗传和进化算法在映射和调度中的应用、分布计算及移动计算、智能代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