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

定 价:¥23.00

作 者: 许全兴等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标 签: 哲学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1017081 出版时间: 1992-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647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七五科研重点项目“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本书详细论述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情况,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战斗历程,也论述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各流派兴衰的基本情况。对学术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及有关问题,本书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本书史料翔实,评析中肯,不乏独到见解,是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仅可作为有关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现代哲学史》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序 张岱年
   前言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哲学
    第一节 陈独秀早期哲学思想
    一 革命民主主义的宣传
    二 对尊孔逆流的批判
    三 进化论的唯物论
    四 进化论的发展现
    五 进化论的历史观
    六 提倡科学,反对宗教迷信
    第二节 李大钊前期哲学思想
    一 “青春中华之创造”
    二 对尊孔复古思潮的批判
    三 青春哲学的唯物论
    四 青春哲学的认识论
    五 青春哲学的发展现
    六 青春哲学的民彝史观
    第三节 胡适的哲学思想
    一 实验主义的实在论
    二 实验主义的真理论
    三 实验主义的方法论
    四 实验主义的庸俗进化论
    五 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第四节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
    一 改造中国,宜从哲学、伦理学入手
    二 唯心论的宇宙观
    三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四 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简短的结论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和第一次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 早期传播的社会条件与一般概况
    二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宣传
    三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
    四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
    五 李达对唯物史观的介绍
    第二节 东西文化的争论
    一 东方文化派的出现
    二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
    三 胡适、吴稚晖对东方文化派的批评
    四 瞿秋白、陈独秀等对东方文化派的批评
    第三节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一 论战经过及其性质
    二 丁文江、胡适等对张君励的批评
    三 陈独秀、瞿秋白对张君劢、胡适的批评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的
    早期结合
    一 唯物史观对中国革命的指导
    二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运用
   
    三 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哲学批判
    简短的结论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哲学
    第一节 中国哲学界的主潮流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他哲学著作的翻译出版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运动
    三 鲁迅、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
    第二节 李达与《社会学大纲》
    李达在30年代的哲学活动
    二 《社会学大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阐述
    三 《社会学大纲》对唯物辩证法诸法则的阐述
    四 《社会学大纲》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阐述
    五 《社会学大纲》对历史唯物论的阐述
    六 《社会学大纲》的流传和影响
    第三节 艾思奇与《大众哲学》
    一 艾思奇在30年代的哲学活动
    二 《大众哲学》论哲学并不神秘
    三 《大众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四 《大众哲学》中的认识论思想
    五 《大众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六 《大众哲学》的流传和影响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论战
    一 张东荪的“架构宇宙观”和“多元认识论”
    二 邓拓、陈伯达等对张东荪攻击唯物辩证法的批判
    三 艾思奇、沈志远等对叶青篡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
    四 关于形式逻辑问题的争论
   
    第五节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哲学上的初步总结
    一 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提出与初步论证
    二 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
    三 唯物辩证法在白区工作中的运用
    第六节 《实践论风矛盾论》的发表与毛泽东哲学
    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 毛泽东在30年代的哲学活动
    二 《实践论》《矛盾论》与中国革命
    三 《实践论》《矛盾论》与中国传统哲学
    四 《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五 《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六 《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
    简短的结论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
    中国哲学(上)
    第一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一 新唯识论的产生
    二 新唯识论的本心论
    三 新唯识论的翕辟说
    四 新唯识论的体用论
    五 新唯识论的返本之学
    第二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一 中国哲学史研究
    二 新理学的形上学
    三 新理学的历史观
    四 新理学的境界说
    五 新理学的道统论
   
    六 当时哲学界对新理学的批评
   第三节 金岳霖的哲学思想
    一 “道一式、能”的本体论
    二 对“唯主方式”的批判
    三 经验与理性并重的概念论
    四 符合说的真理论
    五 科学方法论
   第四节 贺麟的哲学思想
    一 西方哲学的介绍
    二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三 “心即理”的本体论
    四 “知行合一新论”与直觉论
    五 唯心的历史观与文化观
    六 当时哲学界对贺麟哲学的批评
   第五节 对蒋介石、陈立夫哲学的批判
    一 陈立夫唯生论和蒋介石力行哲学的出现
    二 唯生论的宇宙观
    三 唯生论的社会观
    四 力行哲学
    五 当时哲学界对唯生论和力行哲学的批判
   第六节 对战国策派哲学的批判
    一 战国策派的出现
    二 战国策派的唯意志论
    三 战国策派的英雄史观
    四 战国策派的历史重演说
    五 当时哲学界对战国策派哲学的批判
   简短的结论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
    中国哲学(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宣传
    一 系统而实际地学会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与讨论
    三 艾思奇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宣传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军事哲学
    一 军事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
    二 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
    三 研究战争的方法论
    四 战争中的客观规律性与自觉能动性
    五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辩证法
    六 兵民是胜利之本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政治哲学
    一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
    二 又统一又独立的方针
    三 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四 “利用矛盾”的策略原则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社会革命论
    — 一种新型的社会革命论
    二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法
    三 革命转变论和革命阶段论的统一
    四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第五节 毛泽东思想的领导方法论
    一 讲究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艺术
    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 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四 学会“弹钢琴”与胸中有“数”
   
    第六节 毛泽东思想的道德哲学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
    三 动机与效果的统—
    四 道德的批判与继承
    五 革命人生观的建立与道德修养
    第七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确立与胜利
    一 “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二 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对立,
    对王明教条主义的批评
    三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确立与宣传
    四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中国的胜利
    简短的结论
   结束语中国现代哲学的总结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