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探讨动态的千家峒运动。1941年,广西大瑶山周边数县瑶民组织起来,发动了“杀回千家峒”的武装迁徙,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这是一次典型的千家峒运动。书中把形形色色的千家峒运动分为四种类型:寻找返回型、文化传播型、舞蹈祭祀型、圣地认同型。宫哲兵认为,千家峒运动是19世纪兴起、20世纪达到高潮的全球性民族复兴运动,它与同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本土运动有特别相似之处。运动的功能是复兴民族意识与民族性格,提高生存能力,推动迁徙热情等。下卷前三编静态地考证千家峒的地理位置。宫哲兵运用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及县志、地图、地名、族谱、碑文、出土文物,有说服力地论证,瑶族世世代代寻找的圣地千家峒在广西灌阳、湖南江永县、道县交界的都庞岭地区。书中对这三县千家峒的地域范围、风光景色、民族民俗,作了详尽的介绍,把一个美丽、古朴的自然人文景观活泼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确认千家峒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对于探讨瑶族族源与迁徙过程具有重大意义。下卷第四编提出零陵、千家峒地区是瑶族发祥地之一的重要观点,描绘了瑶族历史上漫长的迁徙之路。这些新的见解已引起费孝通、李亦园等著名人类学家的重视,从他们为本书写的提辞、序言中可以看出本书的特色:第一是将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与历史学、考古学的方法相结合,既解读了大量的史志文献,又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还特别重视民间手抄文献与口碑传说的价值。第二是对千家峒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的立体研究:从千家峒运动入手,到确认千家峒的地理位置;从千家峒的风光民俗介绍,到开发千家峒旅游的策划;从瑶族的发祥地千家峒,到飘洋过海,万里迁徙,都做了层层递进的研究。第三是每编之后有小结,通过小结把感性资料上升为理性思索,从纷乱的现象中概括出本质,常有画龙点睛之妙。第四是图文并茂,书中在关键地方配有地图与照片,这不仅使一些抽象难懂的问题一目了然,而且使整个文本具有直观、生动、真实的品格。本书的创获,首先在于确认了千家峒的地望。瑶族发祥地千家峒在哪里?瑶民用几代人的努力,付出血与生命的代价在寻找。国内外的瑶学研究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艰苦的调查与探索。过去有多种看法,聚讼纷纭,而到目前为止,宫哲兵对千家峒的考证最有说服力,获得张有隽、奉恒高等大多数瑶族学者与民众的认可。其次,宫哲兵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从全球的视野出发,提出“千家峒运动”的概念,认为千家峒运动与美国印第安人的鬼舞运动、澳洲新几内亚巴布亚人的船货运动一样,都属于世界性的本土运动。这样,就把对千家峒的地理位置的考证,与对现实千家峒运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把地理与人文沟通,使历史与现实结合。再次,千家峒问题是瑶族历史上的局部问题,但是对它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引发其它一些论题的突破。如瑶族的族源问题历来争论很大,有武陵蛮说、山越说、多元论等。宫哲兵提出“零陵蛮说”,即认为汉代零陵蛮是瑶族的主要先民。舜帝南征三苗,葬身零陵、九疑山,此后荆蛮、零陵蛮、莫瑶、瑶,血脉从未中断,至今仍然是瑶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莫瑶主要向北向东迁徙,瑶主要向南向西迁徙,迁徙中多次飘洋过海,即过洞庭湖,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观点。本书还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千家峒自然风光秀丽,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目前灌阳、江永、道县三县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都有强烈的开发千家峒旅游的意向。江永县开发最早,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千家峒瑶族乡已有大量投资,目前已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灌阳县的旅游开发力度最大,其开发规划已纳入桂林市大旅游圈的整体规划之中,近年来新开辟的几个景点已初见成效。本书为千家峒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定位。确认千家峒的地理位置,考察千家峒的地域范围,承认其瑶族发祥地的历史地位,描述千家峒的昔日辉煌,这些对于重建千家峒都是必需的。本书对开发千家峒旅游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设想。例如根据都庞岭顶峰韭菜岭的特殊地形,不需大的投资即可建成一个天池。如果建成它将是南方唯一的天池,与东北长白山的天池南北辉映。又如在千家峒内建设瑶族图腾园、图腾柱园、中华各民族图腾园、世界各民族图腾园的创意也是很新颖的。总之,本书是有关千家峒问题和瑶族族源问题的一本富于学术价值的著作,它是将西方人类学本土运动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尝试,也是将历史寻根与现实经济、理论探索与可读性相结合的尝试。